中国人为什么不把土豆当主食,而在欧美却是主食?其实原因很简单: 答案其实很简单,土豆这东西天生就更适应欧美的气候,在那边能稳稳当当地高产,自然成了主食,可到了中国,多数地方的气候实在不待见它,种着种着就退化,产量上不去,自然成不了餐桌上的主角。 欧洲大多数地方都是凉爽的气候,不管是法国、德国这些西欧国家,还是瑞典、白俄罗斯这些东欧和北欧国家,温度条件都刚好合土豆的心意。 就说白俄罗斯,地处东欧平原,黑土肥沃,气候又凉爽,种出来的土豆亩产稳定在2500公斤以上,比全球平均的1800公斤高出不少,而且淀粉含量还高,不管是直接吃还是加工都好用。 荷兰更是厉害,早年前土豆亩产就达到2990公斤,美国也能到2850公斤,就算是北欧的瑞典,普通家庭在院子里种点土豆,亩产都能有810公斤,要是专门的农场种植,产量更可观。 这种稳定的高产让欧美农民愿意大面积种,法国2025年光是土豆种植面积就有19.7万公顷,跟德国、比利时、荷兰加起来,一下子就多了5.5万公顷的种植地,产量自然跟着涨。 更关键的是,欧美这些地方的气候不会让土豆“生病退化”,种下去一年是这个产量,第二年换块地或者接着种,产量也差不了多少。 而且土豆在欧美早就被摸透了怎么吃,美国把85%的土豆都拿去加工,做成薯条、薯片、土豆泥这些方便食品,每人一年要吃30公斤土豆制品;英国人人均一年能吃近100公斤土豆,全国每年光用来做食品的土豆就有450万吨;法国更是快餐土豆泥的主要生产国,早就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 再加上历史上欧美很多地方土地贫瘠,种水稻、小麦产量低,可土豆就算不深耕、肥料少点也能长,还能提供丰富的维生素,不会让人因为缺营养生病,慢慢就成了家家户户离不开的主食。 中国这边情况就完全反过来了。中国大部分地方不是南方的温暖湿润,就是中原、华东的夏季高温,这些气候条件刚好戳中了土豆的“软肋”。 土豆是喜欢凉快的作物,结薯的时候只要平均温度超过22℃,就容易出现严重退化,要么结的薯块小,要么就染上花叶病毒、晚疫病这些毛病。 福建的种植大户黄财来种了20年土豆,最有体会,以前一直从黑龙江引种好品种,刚开始种的时候产量还行,可种个两三年就不行了,土豆长得又小又差,病害还特别多,根本卖不上价。 福建还是南方冬作区的土豆主产省,全省60万亩土豆里八成是冬种的,可就算这样,因为气候不匹配,杂交育种都很难搞,一直没有能稳定高产的本土品种,只能依赖北方调种,成本高还容易退化。 产量上的差距更明显,2024年中国土豆平均亩产才1290公斤,就算是产量靠前的内蒙古,2023年平均亩产也才1755公斤,跟欧美那些国家比差了一大截,荷兰、美国这些国家随便就能达到2300到3500公斤的亩产,白俄罗斯更是稳定在2500公斤以上。 更让人头疼的是,中国土豆的产量还不稳定,2000年的时候亩产还有1090公斤,到了2007年反而降到了980公斤,就是因为气候导致的退化问题没解决好,种得越久产量越没保障。 农民种地都是图个稳当,水稻、小麦在中国种了几千年,早就适应了各地的气候,南方种水稻亩产轻松过千斤,北方种小麦产量也稳定,而且磨成米、面就能做馒头、米饭,方便又管饱,自然不会冒险去种容易退化、产量还低的土豆。 就算中国土豆种植面积有7000多万亩,产量占了世界四分之一,可大多是作为蔬菜或者加工原料,根本成不了主食。 欧美是因为土豆能稳定高产,还能做成各种方便食品,产业链成熟,而中国因为气候原因,土豆产量上不去还不稳定,农民不爱种,市面上也没有像米面那样普及的土豆主食,久而久之,中国人就习惯了把土豆当菜,而欧美则把它当成了离不开的主食。 这一切的根源,还是在于土豆更适应欧美的凉爽气候,到了中国温暖湿润的地方“水土不服”,产量和稳定性都跟不上,自然成不了主食。
斯里兰卡岛是不是全世界最完美的岛屿?面积6.5万平方公里,8成土地都是平原,水热
【16评论】【4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