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用血淋淋的教训告诉东方大国,一旦为了国家利益决定动用武力,那攻击目标就没有军民两用和民用目标的区别,所有的有助于战争的都是目标,除了军用目标外都要全部炸毁。 现代战争里,战争机器的运转早把军民界限磨成了模糊地带,真到动真格时,哪还顾得上抠“民用”“军用”的字眼。 毕竟前线士兵手里的无人机、发射的火箭炮,追溯到源头可能就是民用机械厂改产的零件;坦克嗷嗷待哺的燃油,说不定就储存在平时给居民供气的燃料库。 俄军这一路打下来,核心逻辑就是掐断战争的“供血链”,管你挂着什么招牌,只要沾了军事的边就照打不误。 就像月初那次集中打击,“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带着无人机群扑过去,专挑乌克兰的军工企业和能源设施下手——既能炸掉生产“火烈鸟”巡航导弹发动机的航空基地,也能精准敲碎波尔塔瓦压气站这样的能源枢纽。 要知道,那压气站看着是民用能源设施,却是整个输气网络的“血管”,一旦被毁,就算储气库完好无损,军工企业的生产线也得因缺电停摆,前线的燃油补给更是断了来路。 这打法可不是瞎炸,背后有实打实的技术支撑。俄军的“青霉素”声热侦察系统往卡玛斯车上一装,38公里内的目标都逃不过它的眼睛,声波、热成像、地震信号一汇总,5秒内就能锁定敌方火力点,哪怕是迫击炮阵地都藏不住。 这套系统不管你是军用炮台还是伪装在民房里的无人机操作点,只要有军事活动痕迹,坐标立马传到炮兵或无人机部队手里。 有了这双“眼睛”,俄军根本不用纠结目标标签,反正能为战争输血的,都是该打的要害。 这么做的效果立竿见影。乌克兰原本能自产不少武器,可俄军连着炸了几座无人机工厂和弹药储存点后,自产武器的量产能力直接被按在地上。 更狠的是打能源设施,波尔塔瓦压气站被毁后,主阀门熔融、备用线路全断,光是恢复八成输气能力就至少要两周,基辅郊区居民得扛着八度的低温抢电暖器,全国电网负荷硬生生跌了7%。 对乌军来说,这比炸掉几个军营更致命。没有电,雷达转不动,导弹生产线开不了;没有燃料,坦克成了铁疙瘩,前线补给车根本跑不起来。 俄军的打击清单里,还有不少看似“纯民用”的目标。比如为顿巴斯战区运物资的铁路列车,平时也拉民用货物,可战时一装上武器弹药,就成了俄军的重点打击对象。 还有那些燃料供应中心,一半给居民加油,一半给乌军坦克供油,俄军照样一锅端。这哪是打设施,分明是拆乌克兰战争机器的零件,每炸一个目标,前线的作战能力就弱一分。 说到底,俄军是用实战证明:现代战争拼的不是单个阵地的攻防,而是整个战争体系的存续。那些藏在民用外衣下的工厂、能源站、交通线,看似和战场隔着十万八千里,实则都是支撑战争的“隐形骨架”。 真到了动武的时候,对这些目标手软,就是给对手留喘息的机会,只有果断出手炸断这些“骨架”,才能真正打垮对方的战争潜力。
被包围了!俄军高层这次厉害了激战3年半:第一次合围乌军3个整旅俄乌打了三年多,
【4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