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方面正式承认,在中国严格的稀土管控下,美国可能买不到芯片了 10月10日,《纽约时报》说出了真相,它们认为,这次中国限制稀土的手段很高明,几乎是全产业链限制,从生产、加工和分离设备,在到相关原辅材料,中国都进行了条件限制,现在只要含有来自中国0.1%稀有金属分离技术,就得需经中国方面审核,许可后才能卖给美国。 过去大家一提起中国稀土,想到的就是“我们出口多”,但这次,玩法升级了,中国不再只是简单地控制矿石出口,而是把整条产业链——从开采、冶炼、分离,到需要的机器和化学试剂,都管了起来。 最厉害的是那个“0.1%”的规定,意思是,哪怕你生产的东西里,只用了0.1%来自中国的稀土技术,想卖给美国?也得先经过我们同意。 我们握着的,是技术, 这么多年下来,中国不光有矿,更掌握了全球领先、成本最低的稀土提纯和分离技术,别的国家就算有矿,想把石头变成能用在高科技产品上的高级材料,也很难完全绕开我们的技术、设备和配方。 杠杆效应放大了, 0.1%这个标准极低,相当于把网撒得非常大,几乎覆盖了整个产业链,让对手很难找到漏洞钻过去。 我们开始制定规则了, 设立“审核许可”机制,意味着我们从过去的“供应商”,变成了现在兼具“规则参与者”和“制定者”的角色,这不光是赚钱的事,更关系到未来行业标准谁说了算。 稀土为啥叫“工业维生素”?就是因为缺了它不行,小到手机屏幕、电动汽车电机,大到战斗机发动机、导弹导航系统,都离不开它们,芯片更是如此,在抛光、镀膜等关键步骤中,稀土材料都是不可或缺的。 所以美国的紧张很好理解,它的高端制造业,特别是国防和科技核心产业,深度依赖来自中国的稀土产品,美国自己不是没矿,但问题出在中间环节,怎么把原始矿石变成高纯度的、能用在尖端芯片上的材料?这个能力,他们短期内还真补不上。 中国的这次管控,可以说是精准地点到了美国高科技产业链最脆弱的一环。 这件事的影响,远不止于中美两国,它相当于按下了一个加速键,推动全球战略性矿产的供应链开始重组。 短期来看,大家都会觉得“疼”, 美国和他的盟友会明显感到供应链紧张、成本上涨,这会逼着他们拼命去找替代方案,比如加速研发回收技术或者寻找替代材料。 长期来看,格局要变了, 澳大利亚、越南这些有稀土矿的国家可能会迎来机会,但想建立起一个独立于中国之外、又成熟又便宜的完整产业链,可不是一年两年的事,这需要投入巨量的钱、技术和时间。 这是对“去风险”战略的大考, 西方一直说要让供应链“去风险”,稀土领域就是一块最好的试金石,这考验的不光是他们的决心,更是他们的工业底子、技术积累和投资耐心。 中国这步“稀土妙棋”,清晰地展示了一个道理,在当今世界,关键供应链的安全,已经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画上了等号。 这对所有国家都是一个提醒,把宝都押在同一个地方,风险太大了,未来的竞争,不再只是比谁家矿多,更是比谁技术强、产业链全、回收利用做得好,以及谁的供应链更能抗冲击,世界或许正在走向一个更多元、更分散的资源供应体系,而稀土,就是这场变革的开场哨。 这次稀土风波,其实反映了一个比两国博弈更深层的问题,过去几十年,全球化的供应链一味追求“效率最高”和“成本最低”,结果就是大家都变得异常脆弱,经不起一点风浪。 中国的做法,从自己角度看,是为了保护资源、提升产业价值,这很正常,但它也确实逼着全世界,特别是发达国家,回头好好看看自己的“家底”——那些最基础、最关键的工业能力,是不是已经荒废太久了? 一个健康的全球产业链,不该是“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但也不该是大家各搞各的,老死不相往来,真正的挑战在于,怎么在保证自家供应链安全的同时,又不退回到互相封锁、各玩各的的老路上去? 也许,答案在于“在竞争中找到合作之道”。 对发达国家来说, 重建一些关键制造能力是必要的,但这不该是关起门来自己玩,而应该是让全球供应链变得更多元、更抗冲击,同时,得下血本去研究回收技术和新材料。 对资源国和技术国来说, 则需要在“自我保护”和“全球合作”之间找到一个聪明的平衡点,比如,一起合作开发项目,共同制定环保和开采的规则,加强技术交流。 所以,稀土这盘棋,最终不该是一场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它更应该成为一个契机,推动大家去建立一个更坚韧、更可持续、也更公平的全球资源合作新秩序,这需要所有玩家都拿出点智慧和远见,别只盯着眼前那一步。
美国方面正式承认,在中国严格的稀土管控下,美国可能买不到芯片了 10月10日
物规硬核
2025-10-13 14:46:37
0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