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里的“父母账”:别让偏心,凉了最亲的人 小区张姐最近总躲在楼下花园偷偷抹

蔡正 2025-10-13 16:06:54

婚姻里的“父母账”:别让偏心,凉了最亲的人 小区张姐最近总躲在楼下花园偷偷抹眼泪。上周她婆婆摔了腿,她白天跑医院送饭,晚上回家还要给上学的儿子洗衣做饭,累得直不起腰时,却听见丈夫跟朋友抱怨:“我妈都这样了,她还总惦记着给她爸妈买按摩椅,一点不心疼我妈。” 这番话像根刺,扎得张姐一夜没睡。她不是不心疼婆婆,可自己父母住在老小区,没电梯,父亲有风湿,按摩椅是攒了两个月工资买的;更让她委屈的是,婆婆住院这半个月,丈夫除了偶尔去医院露个面,连杯水都没给亲妈端过,却反过来指责她“偏心”。 其实,婚姻里哪有什么绝对的“偏心”,更多是没算明白两本账——责任账和情感账。 从法律来讲,成年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是法定的,但儿媳对公婆、女婿对岳父母,更多是基于婚姻的“情感延伸”。就像张姐,她对婆婆的照顾是出于对丈夫的爱,对自己父母的牵挂是源于二十多年的养育恩,这两者本就不该被放在天平两端比较。可现实里,很多人总习惯用“双重标准”算这笔账:要求伴侣对自己父母“掏心掏肺”,却对伴侣父母的需求“视而不见”;觉得自己给父母买东西是“孝顺”,伴侣给父母花钱就是“偏心”。 更伤人的,是把对方的付出当成“理所当然”。有位读者跟我吐槽,她结婚十年,每年春节都陪丈夫回农村老家,帮婆婆打扫卫生、给亲戚拜年,可丈夫却从没陪她回过一次娘家;她给公婆买羽绒服、保健品,丈夫觉得“应该的”,可她给亲妈买个金手镯,丈夫就念叨“浪费钱”。这种不对等的付出,慢慢会磨掉婚姻里的温度——你把我的真心当筹码,我又怎能一直热脸贴冷屁股? 说到底,婚姻不是“我家”与“你家”的对立,而是“我们家”的共生。真正聪明的夫妻,从不会纠结“该偏向谁的父母”,而是懂得一起搭起“平衡木”: 第一,把“应该”换成“我们”。别再说“你该去看看我妈”,而是说“周末我们一起回趟家,给爸妈带点他们爱吃的”;别计较“你给你爸买了烟,怎么没给我妈买围巾”,而是一起商量“这个月发了奖金,先给两边父母各买一套保暖内衣”。当“你”和“我”变成“我们”,很多矛盾都会迎刃而解。 第二,看见对方的“隐形付出”。不是只有给钱才叫孝顺,陪老人聊天、帮老人做家务、记住老人的用药时间,这些琐碎的小事都是心意。就像张姐,她给婆婆擦身、帮婆婆练习走路,这些付出比买东西更珍贵,丈夫若能看见并体谅,又怎会有那么多抱怨? 第三,别拿“传统”当借口。有些男人总说“嫁过来就是我家的人,就得孝顺我爸妈”,却忘了“孝顺”是相互的;有些女人总觉得“我爸妈养我不容易,婆家就该多付出”,却忽略了丈夫夹在中间的为难。婚姻里没有“理所当然”,只有“互相体谅”。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在婚姻里有没有遇到过“父母偏心”的困扰?你是怎么解决的?或者你有哪些平衡双方父母关系的小技巧?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和想法,咱们一起聊聊婚姻里的“温暖账单”。家庭偏心 母亲的偏心问题 母亲的偏心程度

0 阅读:47
蔡正

蔡正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