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老山十年轮战中牺牲的最高级别军官,也是麻栗坡烈士陵园中牺牲职务最高、年龄最大的烈士之一。666 张正光牺牲时,肩头扛着陆军第14军40师118团副团长的军衔,年龄已经42岁。 在老山前线,这个年纪的军官本可以留在后方统筹指挥,可他偏要往最危险的前沿阵地扎——老山主峰及周边阵地地形复杂,沟谷纵横,越军的火力点藏在密林和溶洞里,只有亲自到前沿勘察,才能摸清敌情、制定出精准的作战方案。 他总跟参谋说“我军龄长,见过的仗多,前沿情况我比你们熟”,其实大家都知道,他是不愿让二十出头的年轻参谋去冒炮弹的风险。 1961年穿上军装的那天起,张正光就没把“危险”二字放在眼里。23年的军龄里,他从云南边防的普通新兵,一步步成长为副团长,国防施工时他带头钻山洞、扛水泥,手上的茧子厚得能磨破手套; 战备训练时他陪着战士们一起跑五公里、练战术,晒得跟黑炭似的,战士们都愿意跟他亲近,喊他“张老兵”而不是“张副团”。 这次老山轮战,团党委原本考虑他家里有年迈的父母、两个年幼的孩子,想把他留在后方,他却找了团政委三次,红着眼眶说“国家养我这么多年,现在前线需要人,我不能当逃兵”。 1984年7月12日,是老山战役中有名的“7·12大捷”,也是张正光生命的最后一天。凌晨4点,天还没亮,他就带着通信员和参谋爬上662.6高地前沿观察所,借着晨光在地图上标注越军的火力点位置。 战士们给他递过压缩饼干,他咬了两口就放在一边,一门心思盯着对面的阵地,时不时跟身边的战士交代“注意左边那个山包,昨天越军在那打过冷炮”。上午10点左右,越军的炮火突然密集起来,炮弹在观察所周围炸开,碎石和泥土溅得满身都是。 通信员拉着他要躲进掩体,他却推开通信员的手,说“我得看看下面的战士们都隐蔽好了没有”——就是这一转身,一枚炮弹的弹片击中了他的胸部和腹部,他当场倒在血泊里。牺牲前,他还紧紧抓着参谋的胳膊,声音微弱却坚定:“一定要守住……别让战友们……白流血……” 他留给家人的,只有一封没来得及寄出的信。信里没提前线的危险,只说阵地旁的野花开得好看,战士们虽然苦但士气很高;还叮嘱妻子要多给父母买些营养品,说自己不在家,辛苦她撑起这个家; 最后还跟两个孩子约定,等打完仗回家,就带他们去昆明的翠湖公园看红嘴鸥。这封信后来被妻子小心地收在铁盒子里,每次拿出来看,纸页上都能沾上新的泪痕。 1985年,妻子带着两个孩子第一次到麻栗坡烈士陵园,小儿子才6岁,拉着妈妈的手问“爸爸怎么不回家”,妻子指着墓碑说“爸爸在这守护我们,也守护好多人的家”。 张正光牺牲后,部队追记他一等功,授予“战斗英雄”称号。麻栗坡烈士陵园里,他的墓碑排在靠前的位置,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来这里看他——有当年跟他一起作战的老兵,带着酒和烟,坐在墓碑前絮絮叨叨讲现在的军营变化; 有穿着校服的学生,献上鲜花,认真地给墓碑擦去灰尘;还有像他当年一样的军人,敬一个标准的军礼,用这种方式向老班长致敬。这些自发的缅怀,藏着人们对英雄最朴素的敬意。 作为老山轮战中牺牲的最高级别军官,张正光从来没把“级别”当成特殊待遇,反而把这份责任扛得更重。他用生命告诉所有人,军人的担当不分职务高低,守护家国的信念,在前沿阵地和后方指挥室里同样滚烫。现在的我们不用再面对炮火,却该记得,今天的和平安稳,是无数个张正光用生命换来的,这份牺牲值得永远刻在心里。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他是老山十年轮战中牺牲的最高级别军官,也是麻栗坡烈士陵园中牺牲职务最高、年龄最大
名城探寻
2025-10-13 21:54:58
0
阅读: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