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参谋长的人选为什么前前后后换了好几次?陈毅、刘英、周子昆、张云逸都曾在候选

界欧姜望 2025-11-12 22:36:25

新四军参谋长的人选为什么前前后后换了好几次?陈毅、刘英、周子昆、张云逸都曾在候选名单里,叶挺军长心心念念想要周士第来当参谋长,毛主席却最终没点头。 这事不是简单的人事调整,背后是抗日合作框架下的全局考量。 先说说参谋长人选为什么能有三四个? 核心是新四军的编制一直没定下来,而编制问题本质就是关于国共两党的考虑。 1937年10月30日,毛主席第一次提出参谋长人选,要么陈毅要么刘英,当时计划把南方八省游击队的五分之三集中起来编一个军,隶属八路军,下设两师四旅八团。 可蒋介石不乐意,他怕这支部队被我党牢牢掌握,硬说南方游击队是“地方武装”,不能按正规军设师旅,还要求派人点验枪支才给番号,想借机插手控制。 11月6日,毛主席调整方案,提议周子昆当参谋长,让叶挺拿着这个名单去见蒋介石,结果蒋直接否定了延安提的干部名单,说不算数。 11月21日,叶挺按中央意思,再次向蒋提出编两个乙种师,仍推荐周子昆当参谋长,蒋还是不松口。就这么来回谈了一个多月,到12月27日,中共方面让步,同意新四军不隶属八路军,军以下不设师旅,只设四个支队,国民党这才勉强同意给番号。 最终国民政府核定,张云逸任新四军参谋长,之前两次被提名的周子昆改任副参谋长,而且张云逸还得兼任第三支队司令员。说白了,人选换了一茬又一茬,都是为了守住“国民党不往新四军插一个人”的底线,是双方妥协的结果。 再看叶挺为啥非周士第不可? 叶挺是新四军军长,但他的处境处于一个尴尬位置,脱党十年不是党员,因此新四军军分会的会议都不能参加,中央的核心电报看不到,部队里的重大决策也插不上太多手。 而新四军是南方八省十多个游击队凑起来的,将领们大多互相认识,唯独叶挺是“外来人”,想好好带兵却没个顺手的帮手,他急需一个既能打仗、又绝对信任的参谋长。 周士第就是他最靠谱的“老搭档”:早年间,周士第当过孙中山大元帅府铁甲车队的副队长、队长,后来叶挺独立团就是以这个铁甲车队为基础组建的,周士第直接担任独立团第一营营长。 北伐战争时,独立团是开路先锋,第一营又是先锋中的先锋,汀泗桥、贺胜桥大捷,都是两人并肩打出来的,这份战友情比铁还实在。后来周士第还升任独立团参谋长,跟着叶挺南征北战,彼此的脾气、战术思路都摸得透透的。 周恩来、项英也看出了叶挺的难处,1937年12月23日专门给中央发电请示,为使叶挺及对外工作便利起见,拟以周子昆与周士第对调,如同意即要子昆送过河换士第来新四军。 可这份电报发出去后,延安两个多月都没回音,叶挺实在急了,1938年2月27日亲自发电报给毛主席,原话是:汉口以前,曾由延安电请调周士第同志,迄未得复。云逸同志任三支队司令又兼军参谋长,分身无术,望于陈赓、士第两同志中抽调一人到四军,使云逸同志得专任一职。 这些文字,足见他想要周士第的迫切。 最后说说毛主席为什么没同意?不是不近人情,而是得顾着全国抗战的大局。 首先,周士第和陈赓当时都抽不开身。抗战初期,周士第已经担任八路军120师参谋长,跟着贺龙开赴晋西北打游击,忙着创建抗日根据地、开展伏击战,正是打开局面的关键时候。 陈赓是129师386旅旅长,神头岭伏击战、响堂铺战斗打得鬼子晕头转向,是八路军的主力尖刀。这两个岗位都是前线核心,随便调走一个,都可能打乱华北抗战的部署,牵扯面太大。 其次,周子昆本身就够格当参谋长。毛主席两次提名他,看中的是他的忠诚和硬实力。周子昆从南昌起义就跟着朱德、陈毅,后来上了井冈山,反“围剿”时还参与活捉了张辉瓒,长征路上顶着张国焘的错误路线坚决跟党走,是经过血与火考验的自己人。 新四军组成时,部队刚从各地游击队集中起来,急需一个中央绝对信任的人坐镇参谋岗位,统筹部队训练、作战规划,周子昆正是合适的人选。 还有一点,毛主席用人向来定了就不换。既然已经把周子昆从延安派去新四军,就是要让他稳住参谋工作,如果再调回来,不仅会打乱新四军的节奏,还可能影响军心,人事反复是带兵的大忌,这一点中央看得很清楚。 说到底,新四军参谋长的人选变动,是国共合作抗日下的权力平衡,也是中央顾全大局的选择。 蒋介石想控制这支部队,我们要守住党的领导,叶挺想找个老搭档好好抗日,三方诉求碰撞下,人选调整成了必然。周士第没去成新四军,是叶挺的小遗憾,但从全国抗战的大局来看,却是当时最稳妥的安排,120师没少了得力参谋,新四军也靠周子昆的辅佐稳步发展,最终都为抗日立下了实打实的功勋。

0 阅读:715

猜你喜欢

界欧姜望

界欧姜望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