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人很少吃猪肉。不是朝鲜人不想吃或少吃猪肉,而是对于绝大多数普通民众来说,猪肉

康安说历史 2025-10-13 23:48:22

朝鲜人很少吃猪肉。不是朝鲜人不想吃或少吃猪肉,而是对于绝大多数普通民众来说,猪肉(以及其它肉类)是一种昂贵且难以经常获得的奢侈品。 在朝鲜买猪肉光有钱没用,必须得有肉票,这东西比现金还金贵。说白了,它就是普通人家餐桌上的 “稀罕物”,能不能吃到、能吃多少,全看那张比人民币还金贵的肉票说了算。这种听起来像老电影里的场景,直到现在还真切地存在于朝鲜人的日常生活里,不是他们不爱吃,实在是既贵又难碰得上。 先说那张关键的肉票,这玩意儿可比现金管用多了,颜色还分三六九等:红票是干部的,绿票给军人,这两种每月能领到两斤猪肉,算是 “高配”;普通市民手里的都是白票,每月就一斤的额度,多一两都别想从国营商店的案板上拿走。 2023 年平壤试过搞电子肉票,刷手机就能用,可老太太们还是攥着那张皱得像老咸菜的纸票不放,说 “摸得着才踏实”。就算你是技术工,算特殊照顾每月多给一斤,那点量一家子分下来,也不够塞牙缝的。 更有意思的是,票上印着的 “3 斤” 后面还得加括号注明 “肥肉优先”,毕竟在这儿,肥肉可比瘦肉金贵多了,没人会傻到放着能炼油的肥肉不抢,去要那些炖不出油的瘦肉。 再说价格,别看国营商店里猪肉标价才 2.2 朝元一斤,看着便宜,可你得有票才行。要是没票想在黑市买,价格直接翻五倍,赶上紧俏的时候能涨到十倍,这可不是普通人家能承受的。 要知道,平壤导游这种算 “体面” 的工作,月工资折合成人民币也就 400 块左右,涉外商店里一份特级雪花猪排卖 128 块,差不多是普通工人半个月的工资,谁舍得这么造? 有个中国留学生在平壤花二十块人民币买了半斤三层五花,回宿舍涮火锅一边吃一边哭,这哪是吃猪肉,简直是吃 “奢侈品”。更魔幻的是双轨制物价,本地人凭票能买 5 块钱一斤的猪肉,游客去涉外商店就得面对翻好几倍的价格,就算你揣着一沓钱,也买不到本地人那种平价肉。 猪肉之所以这么金贵,根源还是供应跟不上。朝鲜山地多,能种地的地方少,玉米产量连续五年都满足不了需求,人吃的粮食都紧巴巴的,哪有富余的饲料喂猪? 官方鼓励 “家庭一平米养猪”,说白了就是让居民在阳台搭个木箱,攒点剩菜剩饭喂猪,这种猪长不到百斤就出栏,膘薄得像名片,根本炼不出多少油。就算是现代化的大同江养猪厂,年产出的猪肉摊到平壤 300 万人头上,一人一年也不到两斤。 中国大使馆帮着建的宅庵农场养猪场,计划年产猪肉 30 吨,听起来不算少,可分摊到农场和周边居民身上,也没多少份额。供应就这么点,自然得靠肉票来分配,没票的话,再有钱也只能看着别人买。 朝鲜人对猪肉的算计,能精细到每一寸脂肪。在国营商店里,屠夫的刀刚落下,人群里就会传出叹息或欢呼,大家都盯着那块带厚厚脂肪层的猪肉。 因为每月配给的豆油就 100 克,炒十来次菜就没了,剩下的日子全靠猪油续命。买块肥板油回家熬成猪油,能煮土豆、萝卜、泡菜,汤面上飘着油花就算开荤;炼完的油渣撒点盐装瓶子,早上配米饭能香到中午。 相比之下,瘦肉就尴尬了,又柴又不香,还炼不出油,嚼完只剩 “肉味” 的幻觉;筒子骨更没人要,熬汤费火,柴火也是要配额的,有时候五根骨头换一把葱都没人愿意。 商店还搞捆绑销售,买两斤一等肥得搭一斤肋排,跟手机套餐似的霸道,有人买回家直接把排骨熬汤喂狗,毕竟骨头在这儿连 “肉” 的资格都算不上。 肉票不仅是买肉的凭证,有时候比钱还好用。边贸司机老郑见过最豪的彩礼,就是把春节特供券折成纸飞机塞进准岳父烟盒,婚事当场就敲定了。 脱北者回忆,曾用两斤猪尾油换了三斤中国大米,比人民币还硬通。丹东海关统计,寄往朝鲜的猪油渣包裹一年涨了四成,都贴着 “调味豆制品” 的标签,海关也睁只眼闭只眼,毕竟这都是亲戚们的刚需。 在平壤,要是谁家灶台飘出熬猪油的香味,邻居会主动来借火,其实是想蹭点油渣,用两棵大白菜换一小碗油渣,成了邻里间心照不宣的交易。 联合国粮农组织有组数据更直观:朝鲜人均肉类年消费 16 公斤,不到韩国的三分之一,其中七成还是猪肉撑着的。16 公斤拆到每天,也就 44 克,比手机还轻。 这点分量还得优先供给平壤户籍,地方工厂的工人一年能闻到两次肉味就不错了,一次是春节,一次是领袖生日。 节日发的特供券能换后腿肉,全家会围着票合影,比拿年终奖还开心。有人调侃,在朝鲜判断日子好不好过,看猪肉就知道,要是哪天筒子骨都成了抢手货,那才真叫出大事了 —— 连狗都没吃的了。 说到底,朝鲜人不是不想吃猪肉,谁不想顿顿有肉香?可肉票卡着额度,收入跟不上黑市价格,供应又常年紧张,猪肉自然就成了普通人家碰不起的奢侈品。光有钱没用,得有票;有票还不够,得算计着怎么把每一寸肥肉都用在刀刃上,这就是朝鲜猪肉消费最真实的样子。

0 阅读:48

猜你喜欢

康安说历史

康安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