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FAB航空炸弹,大口径炮弹,火箭弹一炸一年半多,都无法突破红军城正面!乌军战壕挖的确实不一样,乌军在战壕内侧,还挖有隐藏小掩体,甚至是深入地下单兵或者小组掩体。 俄军每次发动炮击前都会进行饱和打击,试图用火力覆盖摧毁一切有生力量。乌军士兵早摸透了这个节奏,炮火一响起就钻进那些隐蔽掩体里。他们不会瞎等,而是靠着预先布置的摄像系统和无人机实时监控外面动静,战场态势在屏幕上看得一清二楚。 等俄军的炮火延伸,步兵小分队跟着装甲车开始冲锋时,乌军才从掩体里钻出来。他们手里的FPV无人机立刻升空,镜头锁定俄军装甲车的履带或者步兵的聚集点,一炸一个准。同时迫击炮小队迅速架炮,火力精准封锁住前沿开阔地,把俄军的进攻路线切成几段。 这套战术把“藏”和“打”结合得死死的。俄军的航空炸弹虽然威力大,但落点误差总有个范围,那些分散的小掩体刚好避开了爆炸核心区。大口径炮弹轰在战壕上,最多炸塌一些表面工事,底下的隐蔽洞根本伤不着。 有次俄军出动了苏-35挂载FAB-500M62炸弹,对着乌军战壕连续轰炸了两个小时。卫星图上看阵地都成了月球表面,可等俄军步兵冲上去,乌军还是从各个角落冒出来。后来被俘的俄军士兵说,他们以为对方早被炸没了,结果刚过战壕就被无人机盯上,连还手的机会都没有。 乌军的战壕防线还有个暗藏的玄机,表面看是几条平行的土沟,实际里面布满了横向的交通壕和射击孔。这些交通壕宽窄刚好能让士兵快速转移,射击孔则对着不同的方向,确保每个角度都有火力覆盖。 俄军曾试过用坦克集群正面突破,结果刚靠近就陷入乌军的交叉火力网。乌军在战壕里架设的反坦克导弹小组,借着交通壕快速移动,打一辆坦克换一个地方。有辆T-90M刚摧毁两个射击孔,就被从侧面交通壕里钻出来的乌军小组用“标枪”导弹击中履带,动弹不得。 无人机在这场防御战里更是成了乌军的“眼睛”和“拳头”。他们不光用无人机侦察,还搞出了“蜂群战术”,十几架小型FPV无人机一起升空,有的负责侦察,有的挂载炸药攻击。俄军的装甲车哪怕躲在炮火炸出来的弹坑里,也会被无人机找到弱点。 有次俄军派出一个加强连进攻,前面是两辆BMP-2装甲车开道,后面跟着步兵。乌军先用无人机摸清队形,然后派三架FPV无人机分别炸装甲车的发动机和驾驶舱。第一辆装甲车刚停下,第二辆就被无人机命中炮塔,里面的乘员直接弃车逃跑。剩下的步兵没了掩护,被乌军的迫击炮轰得抬不起头。 乌军还在工事里搞起了“模块化补给”,每个隐蔽掩体里都储备着弹药、水和急救包。士兵不用跑出掩体就能拿到补给,大大减少了暴露在俄军火力下的风险。他们甚至在地下挖了简易的医疗站,轻伤士兵在里面处理伤口,重伤员则通过秘密通道后送。 俄军不是没试过针对性战术,比如用温压弹攻击掩体,或者派特种部队渗透。可乌军早有准备,在掩体里设置了防火门和通风系统,温压弹的威力被大大削弱。特种部队渗透时,又会被乌军的无人机和监控系统发现,往往刚靠近战壕就被伏击。 红军城的防御战打了一年半,乌军靠着这些看似简单却暗藏巧思的工事,还有灵活多变的战术,硬生生扛住了俄军的火力风暴。他们没有群山峻岭可以依托,就把平原上的战壕变成了“钢铁堡垒”。 这场仗也让外界看清,现代战争里工事的作用依然关键,不是光靠火力猛就能赢。乌军把防御的细节做到了极致,从隐蔽掩体到无人机配合,每一个环节都环环相扣。俄军的炮火虽然凶猛,但始终没能破解乌军这套“藏打结合”的防御体系,红军城的正面防线也就成了俄军难以逾越的鸿沟。
被包围了!俄军高层这次厉害了激战3年半:第一次合围乌军3个整旅俄乌打了三年多,
【4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