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和黄埔同学决裂,胡宗南说:日后战场相见,我留你一命!陈赓说:日后战场相见,我手下绝不留情,这是我敬重宗南兄的最好手法,陈赓前脚刚走,校长就派人持枪破门而入。[无辜笑] 1924年他们怀着报国理想走进黄埔校园,却很快因理念差异走向不同道路,胡宗南加入的孙文主义学会主张“一个主义、一个政党”,而陈赓参与的青年军人联合会则倡导联俄联共,两派学生常在集会上激烈辩论。 一次在广东大学的公开集会中,陈赓与李仙洲就军阀定义问题争执不下,胡宗南起身声援李仙洲,不料陈赓直接跃上讲台据理力争,这场学术争论最终演变成需要教育长邓演达亲自调解的风波。 1932年鄂豫皖苏区,两位同窗首次在战场上相遇,当时担任红12师师长的陈赓采用灵活机动战术,与胡宗南率领的第一师周旋,这场遭遇战让胡宗南第一次领略到这位同窗的军事才能。 真正的高水平较量发生在1946年9月的山西浮山之战,已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的胡宗南调动整编第1军进攻晋南,陈赓则率领太岳纵队2万余人迎战,面对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陈赓采取“诱敌深入、分割围歼”的战术,主动放弃浮山县城,将国民党精锐的整编第1旅引入临浮公路的伏击圈。 9月22日深夜李成芳的11旅突然切断敌军退路,周希汉的10旅直插官雀村,将整1旅第2团分割包围,陈赓亲临前线指挥,利用夜战优势发起猛攻。 至次日凌晨,该团指挥系统彻底瘫痪,团长王亚武阵亡,黄正诚率旅部赶来增援时,又陷入13旅的阻击阵地,此时胡宗南急令第27旅、第167旅火速解围,但都被陈赓预设的阻击部队牢牢挡住,经过三昼夜激战,这支被誉为“天下第一旅”的国民党精锐部队全军覆没。 1950年3月的西昌战役成为两人最后一场间接对决,此时胡宗南带着残部退守西昌,奉命“坚守三个月”,陈赓指挥的第四兵团采取大纵深迂回战术,兵分两路直插西昌,北路经富林、汉源抢占泸沽,南路自巧家渡口强渡金沙江,迅速形成合围之势。 当解放军先头部队进抵德昌时,胡宗南的防御体系土崩瓦解,3月26日晚他在邛海新村下达最后一道撤退令后,乘机飞往台湾,留下部下各自突围。 在陈赓的军旅生涯中,与宋希濂的友谊更显珍贵,这两位湖南同乡不仅同时考入黄埔,还曾一起参加共产党,1927年陈赓在上海被捕时,已脱离共产党的宋希濂仍冒着风险联合黄埔同学联名保释。 1936年西安事变期间,分别担任红军师长和国民党军长的两人在潼关意外重逢,竟在战火纷飞中畅谈至深夜,这份超越阵营的情谊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时期,当宋希濂作为战俘在功德林改造时,陈赓特地带着湖南腊肉前去探望。 1961年陈赓逝世的消息传来,宋希濂在狱中面朝东方默哀良久。 历史总是充满戏剧性,那位曾在东征中背着蒋介石突围的陈赓,最终成为蒋介石军事集团的心腹大患,而深受蒋介石器重的胡宗南,却在最后关头两次乘机撤离战场。 这些个人选择背后,是他们对国家前途的不同理解,陈赓始终坚信“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而胡宗南则恪守“军人以服从为天职”,当我们在茶余饭后谈论这些历史人物时,或许应该思考,在时代巨变中,每个人该如何平衡理想信念与现实抉择。 网友们感慨万千: “历史比小说还精彩!陈赓和胡宗南从同学到战场对手,真是命运弄人,最后胡宗南输得一点也不冤,打仗水平确实不如陈赓。” “胡宗南嘴上说得硬气,真打起来跑得比谁都快,西昌那次又先溜了,留下部队不管,这样的将领怎么带兵打仗?怪不得老蒋后来不用他了。” “陈赓真是有情有义,对蒋介石有救命之恩,对宋希濂也念旧情,哪怕各为其主,人格魅力还是拉满的。” “最讽刺的是,陈赓前脚刚走,校长后脚就派人持枪来抓他,当年救过老蒋命的人,最后也逃不过清算,真是唏嘘……” “黄埔军校那一批人后来打成这样,说到底还是理念不同,但像陈赓这样始终如一、有信仰有原则的人,真的令人佩服。” 如果胡宗南当年没有选择国民党,而是和陈赓一样加入红军,他的命运会不会完全不同? 官方信源: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陈赓和黄埔同学决裂,胡宗南说:日后战场相见,我留你一命!陈赓说:日后战场相见,我
轩叔观察
2025-10-14 15:27:00
0
阅读: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