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我的记忆完全一样:新铺的柏油路,大夏天凉鞋上去就被粘掉底~ 早年间,中国石化产能跟不上,公路铺沥青多靠进口,尤其是南美和非洲的沥青湖直接捞出来的那种,没炼化过,轻质烃残留多,熔点就低得慌。夏天一热,路面温度一冲五十度,轻质部分就软化,鞋底上去直接粘住拔不下来。 那时候全国不少地方都这样,北京二三环改造用特立尼达湖沥青,起初以为稳,谁知高温下还是变形,车辆轮胎压痕深,行人凉鞋底子撕掉一块。河北乡村道上,拖拉机起步费劲,农夫得用棍子撬,路面凹槽留一堆。进口湖沥青纯度不均,放大问题,工程验收老卡壳。 七十年代开始,中国试着用渣油吹氧稠化或掺特立尼达湖沥青,提高稠度,解决推拥病害,但高温敏感没根治。八十年代,掺丁苯橡胶或SBS改性起步,京津唐高速用上,但早期配比不准,夏天还是粘。九十年代,SBS占九成,支撑高速建,但特重载路段车辙多,交叉口蠕行荷载下软化明显。 国际上,美国水泥路多,避免高温软,但中国地大,沥青成本低,适合大铺。特立尼达湖沥青从1973年进中国,1999年批量用机场跑道,耐久性好,但老化慢,夏天仍需改性。 早期问题根子在原料,湖沥青未经提纯,轻烃挥发快,高温流动如胶,影响通行和寿命。北京试验路段通车一周,自行车堆一堆,刮刀子除碎片。全国多地反馈,施工后日照几小时,变形加剧,铲子清理卷薄片。水泥路硬脆,坑洼尘土飞,沥青本该补这短板,可早期版没改好,粘鞋成常态。 改性沥青技术本不复杂,比塑料农药涂料简单,早年没推因经济不值,国际市场萎靡,国内产能过剩。基建投资一拉,海量路桥项目消化库存,才生产业链。2010年前后,改性成功,硬基软面公路推广,水泥脆性问题解了。 SBS从1997年长安街起步,二十年占九成,但缺陷多,管理难。复合改性后,蠕变劲度变化小,抗裂强。SMC迭代,袋装可储式混合料出,石油沥青加18%改性剂,级配碎石机制砂矿粉拌,储运稳。
和我的记忆完全一样:新铺的柏油路,大夏天凉鞋上去就被粘掉底~ 早年间,中国石化
文史啊旺
2025-10-14 21:48:11
0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