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死也不跟中国合作?结果英国罗罗公司自己“打脸”来了。整条生产线搬进北京,连技术都愿意交一部分,这下谁低头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要是十年前你跟英国人说,那个“宁死也不和中国合作”的罗罗公司有一天会跑到中国建厂,估计他们得笑到掉牙,顺便送你去看精神科。 可现在呢?罗罗公司不但打算在北京建厂,还主动放话,整条生产线都搬过来,甚至一些核心技术,也可以“共享”。这口气一听,就像是从“高贵冷傲”秒变“谦卑求生”,画风转得比F1赛车还快。 要知道,罗罗可不是随便哪家公司,它是英国的“国之重器”,在航空发动机领域地位堪比劳斯莱斯之于豪车。 全球三大航空发动机巨头,美国的GE、普惠,还有英国的罗罗。它在军用和民用发动机领域,都是响当当的大佬。 早些年,这家公司一度把“中国制造”看成“廉价代名词”,压根不愿把技术、生产线、甚至任何合作机会交给中国。 过去的傲慢,如今成了求生的姿态。罗罗公司现在的处境,确实有点难堪。俄乌冲突打乱了整个欧洲的能源与产业链布局,再加上美国的科技垄断政策,英国本土制造业成本暴涨。 罗罗本来就靠军工和高端航空发动机吃饭,结果疫情几年下来,飞机订单锐减,现金流断崖式下跌。2023年他们的CEO都公开承认,公司正面临“生存危机”,要么重组,要么等死。 更糟的是,美国对航空发动机的封锁政策也让罗罗很被动。美国自己的一些技术要素都受制于出口限制,而罗罗又离不开全球合作,简而言之,卡脖子被卡到自己头上去了。 这时候他们终于想起了中国。为什么?因为中国现在是全球唯一一个还能稳步扩大航空市场的国家。 中国的C919大飞机已经投入商业运营,ARJ21也飞得稳稳当当,航空工业的上下游全在飞速完善。 而罗罗呢?看得清楚,你不来中国,就只能看着别人吃肉,自己喝风。更关键的是,中国现在不仅有钱,还有市场、有产业链、有政策支持。 对罗罗来说,这就是救命稻草。说白了,他们现在就是带着“求合作”的态度来的。这次在北京建厂,罗罗甚至表示会考虑把部分核心生产线搬来,还愿意开放部分技术协作。 要知道,过去他们对“技术转让”两个字是过敏的,宁可赔钱也不交。可如今,形势逼人,英国政府自己都撑不住,罗罗要想活下去,就必须重新定位中国市场。 从中国角度看,这事其实也挺有意思。你看,从“求技术”到“被求合作”,这是中国航空产业真正意义上的转折点。 以前咱们是求着人家给点技术零件、发动机配额,如今别人反而要靠中国市场续命。这背后,其实是整个全球航空格局的变化,谁有市场、谁有制造能力,谁就有话语权。 但这事咱们也不能太兴奋。罗罗愿意来合作,没错;愿意交技术,也没错;可问题是,他们交的是什么技术?真核心的那部分,他们依然会留一手。 别看说得热闹,实际上可能只会开放一些中低端生产环节,比如组装、测试,甚至是部分材料工艺。核心的燃烧室、涡轮叶片设计这些,他们可不会轻易交出来。 中国当然不是不知道这套“套路”。咱们要的不是被动“合作”,而是借机学习、吸收、再创新。 再说句实在的,现在的世界格局已经不同以往了。欧美那套“你得靠我技术、我就能压你”的玩法,已经行不通了。 中国市场体量太大,供应链太完整。现在谁脱离中国制造链,谁就吃亏。罗罗只是第一个“放下架子”的大牌,后面还会有更多公司跟进。 其实,这也给了中国一个很好的信号,我们不用急着去“讨好”,也不用急着“拒绝”。合作嘛,各取所需。 罗罗求市场,我们要技术和经验,彼此心里都有数。关键是,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被牵着鼻子走。现在这世界,主动权已经慢慢在往中国这边倾斜了。 当然,这波合作若真落地,也不只是简单的经济交易,它还有更深层次的象征意义,曾经看不起中国的欧洲工业巨头,现在开始主动靠近中国。这个转变,不仅仅是经济压力的结果,更是国际格局在重塑的结果。 有人说这叫“命运的轮回”,其实更像现实的清醒。你不和中国合作,可能连饭碗都保不住。罗罗这次“低头”,看似是商业决定,其实是时代逼出来的。 而对中国来说,这恰恰是证明自身实力的最好方式,不靠吵架,不靠威胁,只靠一步步积累,让别人不得不服。 所以,罗罗公司要来北京建厂这件事,怎么看都像是一个象征,过去那种“技术封锁”时代已经过去了。 世界要前进,谁也绕不开中国。只不过,接下来我们要更聪明一点,合作要有分寸,引进要有节奏,技术要有底线。该帮就帮,但绝不能“帮到掏心掏肺”。 毕竟,别人是为了生存来求我们,而我们,是为了未来去选择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