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中国船舶的“入港费”昨天正式生效,可执行规则却让整个航运圈看懵了:一艘船可

往事趣谈纪录 2025-10-15 17:23:42

美国对中国船舶的“入港费”昨天正式生效,可执行规则却让整个航运圈看懵了:一艘船可能要交几百万美元,全靠船东自己判断该不该交、交多少,负责监管的海关和边境保护局(CBP)连人都凑不齐。 这种连收费都要靠“自觉”的操作,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先说这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收费规则,美方给船东们出了道 “自助答题” 难题。按 CBP 发布的公告,中国拥有或运营的船舶要按每净吨 50 美元缴费,中国建造的船舶则要在 “每净吨 18 美元” 和 “每卸货集装箱 120 美元” 里挑高的交,汽车运输船还要另算每净吨 14 美元。 听起来标准挺具体,可真到实操环节全成了糊涂账。一艘 10 万净吨的货轮,按 50 美元 / 净吨算就是 500 万美元,要是装了 4 万个集装箱,按 120 美元 / 箱算就是 480 万美元,得船东自己对比着选高的交;要是船里混装了散装货和集装箱,还得拆分着核算,这哪是收费,简直是给船东开了场临时数学课。 更离谱的是豁免条款,LNG 运输船免、空载船免、美国公司的船免,连有美国造船订单的都能免 3 年,十几条豁免条件全靠船东自己对照,CBP 压根不提供预审服务,交少了怕被罚,交多了退不回,船东们只能对着几十页的联邦公报抓头发。 更荒唐的是执行端的彻底拉胯,CBP 连 “收费员” 都凑不齐。早有数据显示,负责关税征收的 CBP 员工总共才 2500 多人,还得拆分出原产地审核、财务审计等不同岗位,人员缺口早就高达 5850 名。 去年国会只批了 150 个招聘名额,连填补退休人员都不够,更别说应对新收费政策的新增工作量。培养一名合格的进口专员得半年以上,现在连老员工都被抽去美墨边境支援,港口这边彻底成了 “空城”。 开征首日就有船东反映,想找 CBP 核实缴费金额,打了十几个电话全是语音提示,最后收到自动回复让 “自行参照联邦公报第 123 条细则核算”。 有奥地利货运公司高管吐槽,这跟让司机自己算违章罚款没区别,全凭自觉的收费模式,要么逼着船东多交 “冤枉钱” 求安心,要么就给逃费留了空子。 最讽刺的是,这场折腾全是白费功夫,成本最后还得美国人自己扛。有航运咨询公司早算过账,全球前十大班轮公司明年光这一项费用就得掏 32 亿美元,中远海运一家就得扛 15.3 亿美元,以色列以星航运也得交 5.1 亿美元。 船东们哪会自己吃亏,洛杉矶港执行董事塞罗卡早就点破了:要么换用日韩造的船,要么把成本转嫁给美国进口商。中国船东协会更直接算出,这相当于给中美贸易加了 4% 的关税,最后全变成美国超市里的涨价标签,让消费者买单。 更要命的是,美方想靠这招振兴造船业纯属空想,美国民用船舶建造成本是中韩的 3 到 5 倍,就算船东想换船也没人买美国船厂的账,政策刚落地就成了 “既坑别人又坑自己” 的笑话。 对比中方同期出台的反制政策,更显美方的潦草。中国对美国关联船舶的收费标准明确到每净吨 400 元人民币,还规定同一航次只在首港交一次,全年不超过 5 次,海事部门提前一周就开通了线上核算通道,船东提交信息后 1 小时就能拿到缴费通知单。 而美方筹备了 18 个月,连个缴费核算的辅助系统都没搭好,全靠船东对着支付的表格瞎蒙,系统还经常出现支付记录和船舶信息匹配失败的情况,船东只能抱着缴费邮件截图求港口放行。 这场闹剧里最荒诞的细节是,CBP 自己都没搞懂规则。有船东尝试申报时发现,系统里根本没有 “混装船舶核算” 选项,打电话问客服,客服让参照 “最相似条款自行判断”,挂了电话还发来个 “不保证准确性” 的免责邮件。 说白了,这就是个 “拍脑袋定政策,拍屁股不管执行” 的典型,花一年半时间画了个收费框,却连收费的人、核算的系统、核查的标准都没准备好,最后只能把难题甩给船东,任由政策变成一笔糊涂账。 全球航运业见多了各种贸易壁垒,却从没见过这么 “业余” 的操作,只能感叹一句:筹备了这么久,原来只是凑了个热闹。

0 阅读:2496

评论列表

用户47xxx76

用户47xxx76

2
2025-10-15 22:11

哈,你不按规则交试试看,全球追罚,就问你怕不怕

笨笨 回复 10-16 00:45
好威风啊!

zj

zj

1
2025-10-16 00:23

中国也可以对美国和美国生产的飞机加征惩罚性税费!

福晨语梦

福晨语梦

1
2025-10-15 22:30

交多了不退,交少了罚十倍,你看着交吧[并不简单]

用户12xxx12

用户12xxx12

1
2025-10-16 02:45

交钱或交命

往事趣谈纪录

往事趣谈纪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