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再出重拳,比稀土还致命,万斯劝中国要冷静。我国商务部已经决定,从下月8日开始,国产的人造钻石粒径≤50微米,必须要经过审批才能出口。 据中国商务部官网10月公告,自下月8日起,国产粒径50微米及以下的人造金刚石产品出口将实施管控。相关企业需经审批流程,获批后才可进行出口业务。 细看粒径≤50微米的限制,其实是对超精密制造领域的精准卡位。这个尺寸等级的人造钻石被广泛用于芯片刻蚀、航空航天、量子通信、激光器制造等关键领域,是高端制造业的“隐形支柱”。 特别是在半导体加工中,纳米级制造设备的磨料、热管理材料、光学系统中都有它的身影。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人造钻石生产国,技术成熟、产量充足,占据全球市场的主导地位。 尤其在微米级以下的精细产品方面,国内企业拥有强大的研发能力和产业链配套,国外同类产品要么价格高昂,要么采购周期长,一旦中国进行出口审批,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一些依赖进口的国家和企业。 在这种背景下,万斯的“劝冷静”话语,其实是对美国本土高科技产业链潜在风险的真实担忧。 从过去的经验来看,任何一种看似不起眼的原材料,只要进入到尖端科技的核心工艺流程中,就有可能演变为战略资源。稀土如此,氟化氢如此,人造钻石也不例外。 把人造钻石纳入出口管控,并不是在搞“技术脱钩”,而是中国在维护自身新兴产业安全的合理之举。 当前国际竞争的焦点,早已从传统原材料转向高端制造与科技主导权的较量。从芯片到人工智能,从量子计算到未来能源,没有一个领域不依赖材料科学的不断突破。 而在这一过程中,像人造金刚石这样的高性能材料,其战略价值正在快速提升。中国此举既是一种前瞻性的风险防范,也是一种产业主动权的体现。 为什么是“粒径小于等于50微米”?微米级以下的颗粒需要高精度的设备和工艺控制,代表了更高的技术含量和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把这类产品纳入审批,是对高附加值产业链的精准保护。如果说此前的出口管制更多集中在资源端,这次则进一步延伸到了技术端。 这种转向,意味着中国正在从“资源型大国”向“科技制造强国”迈进过程中,逐步建立起完整的产业链风险防控体系。 这种出口审批制度的设立,并不会阻碍国际合作。中国始终主张开放共赢,愿意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全球分享发展机遇。 但开放不是无条件的,合作也不是一厢情愿的。在全球化遇到逆风、单边主义抬头的背景下,守住自己的核心利益,是每个国家的基本权利。 中国在人造钻石这样的高技术材料上实行出口审批,正是合理、合法、合情的选择。它不仅是对国内产业安全的有力保障,也是对正在崛起的新兴技术格局的深度参与。 万斯的表态从另一个侧面提醒我们,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已经不仅仅是“世界工厂”的角色。 我们的材料、技术、设备、人才,正在越来越多地成为全球创新系统不可或缺的一环。当我们在关键节点上掌握主动权,自然就会引来不同声音。 这次人造钻石出口审批,虽然看似是一次普通的政策调整,但它背后的产业逻辑、技术焦点以及战略考量,都值得我们深入理解。 它不是一种封闭,而是一种主动的开放姿态;它不是脱钩,而是对接全球高端价值链的理性布局。 未来,我们可能还会看到更多类似的政策出台,涉及到的不再只是材料本身,而是一整套围绕高科技产业的战略话语权重构。 而这一切,都建立在一个前提上:中国有能力、有信心,也有责任去守护自己的核心利益,同时继续为全球提供优质产品与合作机会。 总的来说,人造钻石出口审批是中国在复杂国际环境下的一个理性选择。它体现了国家对科技安全的高度重视,也展示了我们在关键领域中不断增强的自主权和影响力。 素材来源:商务部、海关总署:对人造金刚石微粉等超硬材料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 2025-10-09 17:13·和讯网
商务部,太有才!2025年10月中国商务部规定,要求外国公司来华申请稀土,其
【9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