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馥莉的离职,再次印证了于东来的远见!娃哈哈管理层变动的消息刚传出来,不少人就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10-17 13:52:31

宗馥莉的离职,再次印证了于东来的远见! 娃哈哈管理层变动的消息刚传出来,不少人就想起于东来的话:“我死了宁可解散胖东来,也不交给别人打理!”   2025 年娃哈哈总部的会议室里,空气格外沉闷。   宗馥莉留下的空座椅旁,散落着未签完的渠道改革文件。   参会的高管们沉默着,没人敢先开口 —— 没了能拍板的核心,决策卡了壳。   这一幕,让在场的老员工突然想起于东来的话:“宁解散胖东来,不移交他人。”当初觉得极端的话,此刻却成了企业传承困境的注脚。   2018 年胖东来的年会上,于东来站在台上,语气坚定。   “我死了,胖东来就解散,绝不给别人打理。” 台下一片哗然。   记者追问 “是不是太固执”,他指着台下的员工:“他们信的是我,不是胖东来这三个字。”那时胖东来的员工福利、服务标准,全靠他的理念撑着。   有员工说:“于总在,我们觉得干活有奔头;他不在,就没那股劲了。”2020 年,娃哈哈的经销商大会上,宗庆后还在主导全局。   他拍着桌子定下 “年销 700 亿” 的目标,经销商们齐声应和。   没人质疑 —— 他一手把娃哈哈从校办工厂做到饮料巨头,权威早已扎根。   宗馥莉站在旁边,看着父亲的背影,那时她还没意识到,这份权威难继承。   会议结束后,有经销商私下说:“宗老在,我们放心;换个人,不好说。”   2022 年,于东来在一次企业家论坛上,再谈企业传承。   “企业像人,有魂有壳,壳是厂房、产品,魂是创始人的理念。”他举例,胖东来的 “无理由退货”,是他拍板坚持了 20 年。   “换个人来管,可能觉得成本高,想改规则,一改就变味了。”台下有老板反驳 “可以建制度”,他笑了:“制度管得了事,管不了心。”   2023 年,宗庆后去世后,娃哈哈的股权隐患立刻暴露。   国资、个人、职工持股会三方持股接近,谁都没绝对话语权。   宗馥莉想推进数字化转型,国资代表担心风险,职工代表怕裁员。   开会讨论了三个月,方案改了八版,还是没通过。   有老高管叹气:“要是宗老在,一句话就能定,现在难了。”同年,胖东来的员工收到于东来的内部信。   信里说:“我会慢慢放权,但核心理念绝不会变,变了就不是胖东来。”他还宣布,未来如果没人能接住 “魂”,就按计划解散,给员工足额补偿。   员工们反而更安心 —— 知道企业不会变成没魂的空壳。   有顾客说:“就冲于总的实在,我愿意一直来胖东来消费。”2024 年,宗馥莉离职的消息传开后,娃哈哈的股价跌了 12%。   经销商开始观望,有的甚至偷偷代理其他品牌的饮料。   车间里的老工人说:“以前宗老会来车间看我们,现在见不到核心领导了。”对比之下,胖东来还在按部就班运营,员工福利没减,服务没打折扣。   于东来偶尔还会去门店,和顾客聊天,问 “有什么不满意的”。   如今,越来越多企业家开始讨论 “于东来式清醒”。   有人说他极端,有人却佩服他 “看透了企业的本质”。   娃哈哈的困境还在持续,新的管理层还在试图平衡各方关系。   而胖东来的门店里,依旧人来人往,顾客拿着商品,放心地享受无理由退货。   于东来的话,还在被反复提起 ——“企业没了魂,不如解散,别砸了招牌。”现在,于东来还是每天去胖东来上班,和员工一起吃食堂。   有人问他 “会不会改变主意,找继承人”,他摇头:“宁可不做,也不做错。”而娃哈哈的会议室里,新的决策还在难产,宗馥莉的空座椅,成了传承难题的象征。   这两家企业的境遇,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传统企业 “魂与壳” 的生死命题。   也让更多人明白,于东来的 “极端”,其实是对企业、对员工最实在的负责。     信源:宗馥莉已经辞职

0 阅读:59

猜你喜欢

锴锐说科技文化

锴锐说科技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