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简直是捡钱啊!”近日,一重庆女子和博士后丈夫因为失业没工作,突然想到在比利时

拾九观人间 2025-10-17 15:49:32

“这简直是捡钱啊!”近日,一重庆女子和博士后丈夫因为失业没工作,突然想到在比利时摆摊卖豌杂面,他们一周只上两天班,却能一个月收入66000元!女子直言即便是丈夫找到工作了,他们也打算继续把这个“副业”做下去,网友:还是老外的钱好赚啊!   在比利时摆个面摊,一周只忙两天,一个月能赚六万多?   最近重庆女子汪莉的故事在网上传得火热,有人说这是“捡钱”,也有人质疑数据掺水。   然而它的起点却满是无奈,37岁的汪莉离开重庆铜梁已经10年。   2015年她陪着丈夫到比利时读博士后,自己则在家照料两个孩子。   去年夏天,丈夫二次申请高校职位失败,突然没了收入,远在国内的父亲又查出癌症,双重压力压得这个四口之家喘不过气。   汪莉想过找工作,可她的专业和学历在当地根本不吃香,想转行得重新读硕士,时间根本等不起。   看着丈夫愁得翻来覆去,汪莉翻遍手机找出路。   一开始她盯上了炒饭炒面,可去集市踩点时,管理员直截了当地说,越南大哥已经在卖了,你再做就是抢生意。   转机出现在一个深夜,她刷到重庆豌杂面的视频,红油飘香的样子让她突然眼前一亮,这在比利时根本没人卖。   更巧的是,她之前连豌杂面都没吃过,只能对着视频一遍遍试做,面煮多久、酱熬多浓,都记在小本子上。   摆摊前的准备比想象中繁琐,按比利时规定,得先申请税号和卫生许可证,每个季度还要报税,摊位费倒是不贵。   汪莉选了新鲁汶市的集市,这里每周只开放周二和周六,正好能兼顾带孩子。   但没人知道,她每周看似只忙两天,实则前一天就得泡豆子、熬酱、备食材,一周下来整整要搭进去四天时间。   第一次出摊赶上雨天,汪莉紧张得手心冒汗,还拉上朋友壮胆。   她把“重庆的面”写在广告牌上,可老外大多一脸茫然,还有人问她是不是越南摊主。   她赶紧改成“中国的面”,又因为分量没把控好,小份给得比国内的大碗还多。   那天卖了30多碗,收摊时她看着装钱的铁盒,总算松了口气。   为了贴合当地口味,汪莉下了不少功夫。   本地买不到黄豌豆,她就换成粉糯的鹰嘴豆;没有碱水面,就用老北京炸酱面代替。   知道老外吃不了辣,她把辣酱装在小玻璃瓶里,让客人自己加。   这些改动意外受欢迎,连隔壁卖香料的厄瓜多尔摊主都成了常客。   后来生意越做越顺,汪莉又把摊摆到了布鲁塞尔市中心的步行街,新增了周五出摊。   为了提高效率,她提前把面煮到半熟,客人点单时再加热调配,这样出餐速度快了一倍。   看到丈夫种的韭菜没人买,她试着做成韭菜盒子,没想到一摆出来就抢光了。   天冷韭菜长不出来,又自学做手工包子,松软的皮裹着馅料,老外咬一口都点头。   现在她的摊位上,细面7欧元一碗,宽面8欧元,加个溏心卤蛋再添1欧,每天能卖近百碗。   网上说的“月入6.6万”其实是营业额,扣除食材、摊位费和税费,纯利润大概1.5万元人民币。   但对汪莉来说,时间自由比赚钱更重要,她能送孩子上学,也能陪丈夫准备求职材料。   丈夫一开始还有点放不开,觉得博士后帮着煮面“掉价”。   可看着妻子忙不过来,也主动上手控火,夫妻俩一个调味一个煮面,配合越来越默契。   网友的评论很热闹。有人说“这哪是捡钱,明明是靠手艺吃饭”,也有人感慨“博士后摆摊不浪费,读书是为了有更多选择权”。   汪莉看到这些忍不住笑,她从来没觉得卖面丢人,不管是搞科研还是煮面,能养家糊口、实现价值就好。   如今她计划换个大些的餐车,把重庆小面的更多花样带到比利时。   从博士后失业到夫妻共守面摊,从月入焦虑到营收稳定,汪莉一家的故事从来不是“赚快钱”的神话。   这碗飘洋过海的豌杂面,藏着她的灵活变通,不是死磕一种食材,而是顺势调整;也藏着她的踏实肯干。   不是空想商机,而是亲手试错。   说到底,职业从没有高低之分,学历也从来不是枷锁。   汪莉用一碗面证明,面对困境时,与其困在身份标签里发愁,不如用行动寻找出路。 信息来源:九派新闻2025-10-15发布:博士后丈夫失业,二孩妈妈比利时摆摊卖豌杂面:一周摆摊2天,月入6.6万人民币

0 阅读:0
拾九观人间

拾九观人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