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气愤地发现,俄罗斯用于打击乌克兰的“伊斯坎德尔-M”弹道导弹,竟然是在西方盟友的支持下研发生产出来的。仅仅去年,意大利就向俄罗斯供应了超过200吨的液态原材料,这帮助俄罗斯造出了更多的“伊斯坎德尔-M”导弹碳纤维外壳。当然除了意大利,比利时和波兰等其他欧洲成员,也都或多或少参与了对俄材料供应。尽管泽连斯基不断要求停止和俄罗斯的合作往来,但实际上,包括美国在内,基辅的西方盟友们,并没有真的完全停止和俄罗斯的互动。这让乌克兰很失望,但也表明,就算是基辅的西方盟友,也不认为他们需要为了乌克兰而牺牲自己的利益。 乌克兰这边气得不行,可查下去更心凉。不光是意大利,比利时和波兰这些欧盟国家也没闲着。他们要么通过第三方公司转手,要么借着“民用产品”的名义,把各种能搭上边的材料往俄罗斯运。这些材料看着普通,转头就能塞进导弹生产线,成了打向乌克兰的武器零件。 泽连斯基早就急得团团转,一次次跑到欧洲开会,拉着各国领导人的手求他们断了和俄罗斯的生意。他说这些合作就是在“给俄罗斯递刀子”,可西方政客嘴上答应得好好的,实际行动却半点没跟上。 最让乌克兰憋屈的是美国。美国天天喊着“支持乌克兰到底”,又是送武器又是给援助,可背地里不少美国企业还在和俄罗斯做买卖。要么是通过海外分公司搞间接交易,要么是卖些“擦边球”的技术设备,明着不违反制裁,实则帮俄罗斯维持工业运转。 乌克兰官员私下里吐槽,说西方盟友的制裁就像“筛子”,看着密密麻麻,实际全是窟窿。他们嘴上说着“牺牲”,可真要动到自己的利益,一个个比谁都精明。意大利的化工企业怕丢了俄罗斯市场,波兰的运输公司舍不得放弃过境利润,美国的科技公司更是不想错过俄罗斯的资源订单,没一个愿意真刀真枪地切断合作。 有次乌克兰代表团去欧盟谈判,拿出一叠证据,指着上面的物流记录问“为什么”。欧盟官员支支吾吾,要么说“正在核查”,要么说“是企业个人行为”,翻来覆去就是不正面回应。乌克兰人心里清楚,这些国家根本没把乌克兰的安危放在第一位,自家的经济利益才是头等大事。 俄罗斯也摸透了西方的心思,专门找那些“舍不得利益”的国家下手。他们把订单拆成小批量,通过多个国家的中间商周转,让西方政府想查都查不过来。有时候一批材料从波兰运到哈萨克斯坦,再从哈萨克斯坦转到俄罗斯,绕了一大圈,最后还是进了导弹工厂。 乌克兰军队最近缴获了一枚未爆炸的“伊斯坎德尔-M”导弹,拆开外壳发现里面的碳纤维组件上,居然印着意大利公司的生产批号。泽连斯基拿着这个证据在联合国大会上展示,当着全世界的面问西方“这就是你们说的支持吗”,可西方代表要么低头看文件,要么转头聊别的,没人敢接话。 其实西方心里也有小算盘。他们怕真把俄罗斯逼急了,断了能源供应或者原材料出口。欧洲不少工厂依赖俄罗斯的天然气和稀有金属,美国的农业企业还想卖粮食到俄罗斯市场,要是彻底撕破脸,自己的经济也得受重创。所以他们搞“选择性制裁”,表面上喊得凶,实际给自家企业留足了后路。 乌克兰这边越想越委屈。他们的士兵在前线拼命,城市被导弹炸得千疮百孔,老百姓躲在防空洞里过日子,可那些口口声声说“站在乌克兰这边”的国家,还在偷偷给敌人送物资。有乌克兰士兵在社交媒体上发视频,拿着导弹残骸说“这上面的零件,可能昨天还在欧洲的工厂里生产”,看得人又气又无奈。 泽连斯基最近在一次演讲里憋不住火,说“西方的承诺就像泡沫,一戳就破”。他说乌克兰需要的不是口头支持,是真真切切的行动,是彻底切断俄罗斯的武器供应链。可这话听在西方耳朵里,更像是“耳边风”。意大利继续批材料出口许可,波兰还在放行过境运输,美国企业的海外分公司该做生意照样做生意。 现在乌克兰算是看明白了,西方盟友从来不是“无条件支持”。他们帮乌克兰,要么是为了牵制俄罗斯,要么是为了自己的地缘利益,真要让他们牺牲自家经济,没一个愿意干。就像这次“伊斯坎德尔-M”导弹的材料问题,明摆着是西方在“两边讨好”,可乌克兰除了气愤和失望,根本没辙。
连乌克兰人都无语了,芬兰女孩跑到乌克兰当雇佣兵。乌克兰军方安排全面培训,她专注
【50评论】【4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