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黄旭华在南海做深潜试验时,顺道回了趟家看望母亲,谁知95岁高龄的老母亲,望着30年未见的儿子,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少年时代的黄旭华生活在广东海边,看着船只在海面上来来往往,他对大海充满了好奇,小时候,他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医生,像家人一样治病救人,但在少年时期,一场战争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日军的轰炸让他目睹了家园被毁、百姓受难的惨状,他开始思考,只有国家强大,才能避免这样的悲剧。 1945年,黄旭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国立交通大学的船舶工程系,立志用自己的知识建造强大的舰船,为国家贡献力量,毕业后,他进入船舶领域工作,在专业上崭露头角,然而,他并没有想到,未来的工作会将他推向一个与家人几乎断绝联系的境地。 1958年,黄旭华接到调令,要求他立刻前往北京,当时的他刚刚搬家,行李还没来得及收拾,只简单对妻子提了一句“要去外地干个重要的活儿”,便匆匆离开,到了北京,他才知道自己被选中参与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研制工作,这个任务要求严格保密,连家人都不能透露,组织问他是否能接受,他毫不犹豫答应了,从那一刻起,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核潜艇的研制工作困难重重,当时,中国在这方面的基础几乎为零,科研团队连核潜艇的样子都没见过,他们只有两张模糊的照片和一个玩具模型作为参考,没有计算机,他们就用算盘计算数据,为了确保精准度,同一组数据常常由三组人分别计算,不一致就重新算,直到结果完全统一,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黄旭华和团队也没有退缩,他们坚持用最基础的办法一步步突破技术难关。 最初的科研条件非常艰苦,他们的办公地点从北京郊区的民房转移到辽宁的葫芦岛,冬天寒冷刺骨,科研人员裹着棉被画设计图;夏天潮湿闷热,纸张湿了干、干了湿,他们用秤砣称量每一件设备的重量,确保重心精确,黄旭华带领团队,凭着对事业的执着和对国家的热爱,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一步步攻克难题。 为了保密,他与家人的联系被严格限制,30年间,黄旭华只能通过书信与家人保持简单的联系,而他的信中,总是寥寥几句:“一切都好,不用挂念,”家人却无法从这些简单的字句中了解他的真实生活,父亲病重时,他正在攻克关键技术难关,最终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二哥临终时,他依然无法回家,对亲人的亏欠和思念,他只能深埋心底。 黄旭华的母亲一直默默支持着他,尽管她常常独自流泪,但从未抱怨过儿子,她相信,黄旭华一定有自己的原因,即便家中其他人开始对黄旭华的长期“失联”感到不满,母亲依然选择守护儿子的秘密,直到1987年,家人偶然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文章中提到了一位“黄总设计师”,家人才知道,原来黄旭华是在为国家建造核潜艇。 1988年,中国的核潜艇完成了首次深潜试验,试验成功后,黄旭华申请回家探亲,这是他30年来第一次提出个人要求,当他推开家门时,95岁的母亲正坐在藤椅上晒太阳,母亲虽然眼睛已经看不清,但她还是一眼认出了满头白发的儿子,两人相拥而泣,30年的思念和委屈,在这一刻化作泪水尽情释放,那次短暂的相聚,让母亲的心终于得到了安慰。 母亲去世后,黄旭华一直随身携带一张与母亲的合影,照片背后,母亲写了一句话:“我儿白发,是为国家长的,”这句话,是黄旭华一生中最珍贵的记忆,对他而言,母亲的理解和支持,是他隐姓埋名30年最大的动力。 黄旭华和他的团队的努力,最终让中国拥有了自主研发的核潜艇,1970年,中国的第一艘核潜艇下水,这一成就打破了国际技术封锁,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这背后,是黄旭华和无数科研人员用青春和汗水换来的。 2019年,93岁的黄旭华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颁奖典礼上,全场起立为这位默默奉献的老人鼓掌致敬,他用一生的努力,为国家筑起了坚实的海上屏障,他常说:“能为国家做点事,这辈子值了,” 信息来源:光明网《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深潜”功名三十载,志探“龙宫”一痴翁》
1988年,黄旭华在南海做深潜试验时,顺道回了趟家看望母亲,谁知95岁高龄的老母
一桐评这个去
2025-10-18 17:54:3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