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商人在义乌订了两千双鞋,付完定金后要求货到印度再结尾款。结果义乌商家直接发了两千只右脚鞋,说尾款结清才给左脚鞋。这招儿乍看像是段子,实则是专门对付印度人的。 这事听起来像段子,其实是义乌商人真实的“防骗绝招”。王老板在鞋类出口行当干了十多年,对印度市场的套路比谁都清楚。 这笔订单原本谈得顺利,30%的定金一到账,他立刻安排生产。可就在货要出港之前,拉吉夫却临时提出要改付款方式,说货到了印度要先查质量,再结尾款。 在义乌做外贸的人都知道,“货到付款”这事对印度生意风险太大。很多货到了港口,被拖上二十多天清关不出来,客户就会趁机压价,甚至不付尾款。 清关期间他们可以找一百个理由不是说质量不好,就是说市场降价。碰上赖账的,更狠,直接联系不上。跨国追款,花的钱比货还贵,最后只能认栽。 于是,不少义乌商人学会了“拆着发货”保自己:有的衣服不带纽扣,有的玩具没电池,有的灯没灯泡,等钱到了,再补齐配件。听上去有些荒唐,可这招真能挡风险。 王老板这次也是照着这个思路操作,把两千双鞋拆成左右脚分开发。右脚鞋送过去,是为了证明他守信,货真价实;左脚鞋留在义乌,是为了防万一。 这样就算谈崩了,他的损失也能降到最小。这不是小聪明,而是一种被长年风险逼出来的生意智慧。每一次拆箱、每一只鞋的去留,其实都藏着义乌商人的谨慎和无奈。 这些年,义乌对印度的出口越来越多,印度商人也成了重要客户。但风险也跟着来了。商会想过很多办法,比如引进第三方担保平台,可因为印度本地机构配合度太低,效果远不如预期。 商家们只好靠自己摸索对策,把保护机制变成“从自己手里留一半”。这种做法也让人看清了一个现实在规则没完善之前,弱势的商家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去守底线。 “右脚鞋”的故事,其实是义乌商人集体经验的缩影。它看似无厘头,却是被困在规则边缘的人想出来的“生存法”。这不是针对谁,而是一种懂得进退的智慧。 可惜这样的招数虽然实用,却不是长久之计。如果有更稳定的结算方式、更透明的清关流程,商人们大可以不必花这些心思。 这起“右脚鞋”事件像一面镜子,让人看到跨国贸易中隐藏的脆弱。生意做到最后,不只是买卖,更是一场信任游戏。 希望未来,中印两国能在贸易规则、结算制度、争议调解上走得更远一些,让像王老板这样的中小商家能少些顾虑,专心做生意。 等那天真来到,义乌发出去的每一箱货,都会是完整的一双鞋,再也不用上演“只发右脚”的无奈戏码。
阿巴大战,果然是冲中国来的?幕后黑手不止一个!今年中国周边的地缘棋盘就没闲着
【3评论】【1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