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青年联合会理事长何溢诚发文写道:“如果大陆想要武统台湾,那么台湾可能见不到解

鉴清评趣 2025-10-19 12:53:08

台湾青年联合会理事长何溢诚发文写道:“如果大陆想要武统台湾,那么台湾可能见不到解放军的影子,就已经被大陆的火箭军给打的稀巴烂了。” 何溢诚的身份颇具特殊性,作为台湾青年联合会理事长,他长期关注两岸青年交流,却在此时抛出如此尖锐的言论,背后是台海局势持续升温的现实。 近年来,民进党当局不断强化“以武拒统”的论调,频繁与美国进行军事勾连,2025年美军文件泄露事件更显示,美国甚至要求台湾将军费提升至GDP的10%,这一数字远超台湾经济承受能力,也暴露出“台独”势力将台湾推向战争边缘的危险趋势。 火箭军的实战能力是何溢诚论断的核心支撑。这支曾被称为“二炮”的部队,如今已蜕变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战略导弹部队。其武器库中,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堪称“杀手锏”——10倍音速的飞行速度配合“水漂弹道”,让传统防空系统形同虚设。 更关键的是其打击精度,误差仅10米,这意味着台北的指挥中心、台南的雷达站、高雄的港口等关键目标,均可被精确锁定。2023年台海演训中,火箭军曾模拟对台湾全岛目标进行多波次饱和打击,结果显示,台军现役的“爱国者”与“天弓”防空系统,拦截成功率不足30%。 台湾的防御体系则暴露出致命短板。地理上,台湾岛面积狭小,所有军事基地、机场、指挥中心高度集中于西部沿海,在火箭军的射程覆盖下,如同“地图上明码标价的靶子”。 装备层面,台军主力战机F-16V虽经升级,但面对大陆歼-20的隐身能力仍显落后;M60A3坦克是60年代产物,海狮号潜艇服役已近80年,实战价值极低。更严峻的是后勤困境,台湾军工体系薄弱,零部件依赖进口,一旦封锁启动,高价采购的美制武器将沦为“铁疙瘩”。 民意与现实的割裂同样值得关注。岛内调查显示,超半数民众不相信美军会直接参战,95%的役龄青年认为“无力抵抗”。台北街头,年轻人更关心房价与就业,而非“保卫台湾”。 一位便利店店员曾坦言:“每天996,晚上啃饭团时刷到战争新闻,只觉得离自己很远。”这种“战争冷漠症”与民进党当局“全民防卫”的宣传形成鲜明对比,暴露出“台独”路线与社会基础的断裂。 外部势力的算计则让局势更加复杂。美国虽持续对台军售,但2025年其全球战略重心已转向中东与欧洲,乌克兰危机与伊朗核问题消耗了大量资源。 日本虽随美起舞,但国内反战情绪高涨,政府难以真正冒险。历史经验表明,美国从未为盟友牺牲过核心利益——阿富汗撤军即是明证。台湾若成为“第二个乌克兰”,最终承受代价的只会是普通民众。 何溢诚的发文,本质上是对“台独”路线的终极警告。他提到,大陆始终将和平统一作为首选,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底线从未动摇。这种“软”与“硬”的结合,既是对台湾同胞的善意,也是对“台独”势力的震慑。 数据显示,2023年两岸贸易额突破2000亿美元,台湾对大陆出口依赖度达42%,经济融合的深度远超政治对立。若因“台独”导致战争,台湾失去的不仅是安全,更是发展机遇。 台海局势的未来,取决于各方如何权衡利弊。火箭军的威慑力、台湾的防御短板、民意的清醒认知,共同构成了一个现实:武力拒统没有出路,和平对话才是正道。 当何溢诚的警告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时,或许更该思考:两岸同胞究竟要为“台独”政客的私利买单,还是携手共享民族复兴的荣光?这个问题,值得每一个关心台海的人深思。你如何看待这场跨越海峡的博弈?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0 阅读:0
鉴清评趣

鉴清评趣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