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2017年,格力赚了224亿,结果董明珠一声咬定,这钱五年内不分红,统统砸进机床研发。这事儿,股东们气得差点把桌拍碎,谁都担心这224亿进了实验室就是如泥牛入海,花得干脆又漂得彻底。你说,搁谁头顶上,这研发压力不得让人怀疑人生? (信源:百度百科——董明珠) 2024 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现场,一台印着 “格力” logo 的双五轴机床前围满了人。当德国工程师拿起参数表,看清上面 “定位精度 ±0.003 毫米”“电主轴转速 4 万转 / 分钟” 的字样时,手一抖,咖啡洒了满桌。 这台能让钛合金像豆腐一样被切割的机床,不仅拿下展会金奖,更让德国机床巨头连夜开会,把同类产品报价直接砍去 40%—— 谁也没想到,曾经靠进口德国机床生产空调叶轮的格力,如今竟成了打破西方技术垄断的 “狠角色”。 故事的起点,藏着中国制造的憋屈。2013 年,格力车间里的德国机床金贵得像 “祖宗”,单次维修费高达 50 万,设备上还贴着 “禁止中国人触碰” 的标识。 有次董明珠去车间视察,看到德国工程师当着中国工人的面调试机器,全程不让靠近,当场沉下脸。回到办公室,她把文件往桌上一拍:“别人能把精度做到头发丝的十分之一,咱为啥不行?买一台机床的钱够给工人发十年工资,这亏咱不能一直吃!” 彼时格力在空调领域获利颇丰,股东盼分红,市场默认其稳做“家电巨头”。但董明珠偏另辟蹊径,2015 年力排众议成立机床研究院,喊出“不拿下核心技术,谁也别想下班”的口号。 消息传出,质疑声不断,有人称“搞空调的不懂机床”“20 亿投入会打水漂”,德国媒体甚至直言“中国机床难超日本,更别提德国”。 董明珠没辩解,只把精力全扑在研发上。刚开始的日子,格力机床研发团队像 “草台班子”,工程师们抱着国外教材啃到深夜,车间里堆满试错失败的钢材,连老技术员都忍不住叹气:“头一年光废品就堆了 3 个仓库,梦里都听见德国人的笑声。” 最难啃的硬骨头是五轴联动技术,相当于让五个 “手指” 同时精准跳舞,德国 DMG 公司故意抬高配件价格,还放话 “给你们十年也学不会核心算法”。 为了突破技术瓶颈,董明珠把会议室改成 “作战室”,带着团队吃住在厂里。有工程师回忆,为了调试 0.001 毫米的误差,他们连续熬了三个通宵,董明珠拿着放大镜蹲在机床边看切削纹路,比盯自家孩子的作业还认真。 2018 年,格力首款样机去参展,客户看完摇摇头:“格力做空调还行,机床?不敢用。” 年轻工程师偷偷抹眼泪,董明珠拍着他的肩:“当年咱造空调时,不也被说是‘杂牌军’吗?” 这份坚持,一扛就是 7 年。200 亿研发资金砸下去,董明珠甚至在 2017 年格力净利润 224 亿时,宣布 “5 年不分红”,把钱全投进机床研发,气得有股东当场拍桌子骂 “败家”。 她不管这些,只盯着一个目标:“核心技术握在别人手里,再大的企业也只是空中楼阁。现在不拼,将来就得被人卡脖子!”于是终于在2021年,格力自主研发的 32 位 MCU 芯片实现量产。更解气的是,格力机床出口37国。 董明珠的 “狠” 不止于技术突破,更在于她的格局。她把机床研发成果全行业开放,带动珠三角多了几十家机床配件厂,还和哈工大合作,从国内高校挖来 3000 多名毕业生,打破 “依赖海归” 的惯性思维。 有人问她:“200 亿砸出的技术,说开放就开放,不心疼吗?” 她笑着说:“咱搞研发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让整个中国制造都站起来。现在家电模具开发费用降了 60%,这才是真的值!” 如今走进格力车间,不见“禁止触碰”标识,年轻工人操作国产机床,满脸自豪。董明珠头发花白,但眼神明亮,称有人问她后不后悔,她觉得现在能挺直腰杆说话,比赚钱都值。 当很多企业盯着短期利润和股价涨跌时,她着眼国家工业命脉,用7年证明中国制造不仅不是“跟跑者”,更能成为“规则改写者”。 这就是董明珠的 “豪赌”—— 赌的不是一时的企业利润,而是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她用行动告诉所有人:真正的企业家,不仅要懂商业,更要懂责任;真正的强国,靠的不是进口技术,而是自己啃硬骨头的勇气。现在,格力机床还在不断突破,而董明珠的故事,也成了中国制造逆袭之路上最动人的注脚。
荷兰刚把碳化硅外延炉、DUV光刻机加进对华禁单,格力反手就把30台进口设备订单换
【13评论】【13点赞】
天外有天叫我爹
格力机床?中国机床龙头企业也没有格力呀?240亿冒的泡也不大啊,跟格力手机一样的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