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还是”不请自来“了,当全球的目光聚焦在,将要进行的阿拉斯加美俄峰会上时,我国

熹然说历史 2025-10-19 23:49:21

中国还是”不请自来“了,当全球的目光聚焦在,将要进行的阿拉斯加美俄峰会上时,我国5艘大型破冰船现身,阿拉斯加附近海域。 2025年8月,阿拉斯加即将迎来一场举世瞩目的美俄峰会。就在各方将目光投向这场外交博弈时,五艘中国大型破冰科考船悄然出现在附近海域。这些科考船的到来引发了广泛关注,有人说这是巧合,也有人认为别有深意。中国极地科考事业走到今天究竟经历了什么?这次科考行动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说起中国的极地科考,得从上世纪80年代讲起。1986年7月,董枝明和余超两位科学家跟着加拿大的研究团队,第一次踏上了北极的土地。那时候咱们国家在极地科考这块儿还是个新手,啥装备都缺,全靠一腔热血在支撑。 真正的转机出现在1993年。那一年,国家花了1750万美元从乌克兰买回来一艘破冰船,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雪龙”号。这艘船原本是苏联时期准备造给北冰洋运输公司用的,苏联解体后工程停了下来,咱们正好赶上了这个机会。买回来之后,上海的造船厂对它进行了彻底改造,1994年10月,“雪龙”号正式投入使用。 1999年7月1日,中国首次北极科考队乘坐”雪龙”号从上海出发,124名队员踏上了征程。这次考察历时71天,航程超过14000海里,船队两次穿越北极圈,最北到达北纬75度02分。队员们在船上日夜轮班,采集海水样本,测量冰层厚度,观察海洋生物,每一项工作都马虎不得。回国后,他们带回了大批珍贵的科研数据和样品,填补了国内在北极研究领域的多项空白。 这些年来,一批批科考队员接力奋斗。他们当中有研究海洋的学者,有搞地质的专家,也有负责船只运行的船员。每次出海少则几个月,多则大半年,在零下几十度的环境里工作是常态。2013年12月,“雪龙”号还参与了南极的国际救援行动,成功营救了被困在冰层中的俄罗斯科考船上的52名人员。 2019年是个重要的年份。这一年7月11日,我国第一艘完全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在上海正式交付。这艘船可不简单,它采用了国际领先的双向破冰技术,船头船尾都能破冰,全球独一份。破冰能力也很强悍,能在1.5米厚的冰层里连续前进。船上配备了各种先进的科研设备,有专门的实验室,还有数据处理中心,科研人员在上面工作条件比以前好太多了。 “雪龙2”号投入使用后,中国的极地科考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2021年7月,它搭载着第12次北极科考队从上海出发。2023年7月,第13次北冰洋科考队再次启程。这次考察特别值得一提,因为”雪龙2”号首次带着整个科考队到达了北极点,这在中国极地科考史上是头一回。 再说说2025年8月的这次情况。当时美俄两国准备在阿拉斯加举行高层会晤,讨论地区安全等问题。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据说有五艘中国科考船出现在了阿拉斯加周边海域,包括”雪龙2”号、“中山大学极地号”、“探索三号”等。这些船只分布在白令海峡、楚科奇海、波弗特海等不同区域,开展常规的科学考察工作。 科考船队的工作内容很广泛。科研人员在船上测量海洋环境参数,采集海底沉积物,布设观测浮标,收集各种生物样本。这些数据对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海洋生态系统都有重要意义。按照国际海洋法的规定,各国船只在公海和专属经济区享有航行自由和科学研究的权利,中国科考船的活动完全合法合规。 其实中国参与北极事务是有法律依据的。早在1925年签署的《斯瓦尔巴条约》中,中国就是缔约国之一。1996年,中国成为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的正式成员。这些年来,咱们跟俄罗斯在北极航道开发上有合作,跟一些北欧国家在极地科研领域也有交流项目。 2024年11月1日,“雪龙2”号再次从广州出发,执行第41次南极考察任务。这次考察历时208天,航程超过4万海里,完成了24个综合海洋调查站位的工作,采集了5000多份各类样本。2025年5月28日,满载着科研成果的”雪龙2”号顺利返回海口。 每次科考结束后,大量的工作才刚刚开始。科研人员要对采集的样本进行细致分析,处理海量的观测数据,撰写研究报告。这些成果会被纳入国家的极地科学数据库,供更多研究机构使用。不少高校和科研院所还专门设立了极地研究中心,培养这方面的专业人才。 说到底,极地科考是个长期工程,需要一代代人接力干下去。从80年代第一次踏上北极,到如今拥有”雪龙”号和”雪龙2”号两艘先进的科考船,从只能跟着别人学,到现在能独立开展大规模科考,这其中凝聚了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他们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坚守,为人类认识极地环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中国极地科考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走的每一步都不容易。如今在国际舞台上,咱们有了更多的话语权,这背后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付出。对于中国科考船在北极海域的常态化出现,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

0 阅读:57

猜你喜欢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