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933年,钱钟书追求燕大校花赵萝蕤(ruí),可赵萝蕤根本没有看上他,而是喜欢当时一文不名的穷小子,原因是他长得好看。 1912年,赵萝蕤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父亲赵紫宸是知名的神学教育家,她从小天资聪慧,16岁就考入燕京大学,后来又进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攻读研究生,是校园里公认的校花。 当时追求她的人不少,但她唯独对父亲的学生陈梦家动了心,对于自己的选择,她公开表示是因为陈梦家长得好看,甚至坦言并不喜欢陈梦家写的诗。 为了维持这份感情,赵萝蕤还付出了代价,当时父亲赵紫宸反对她和陈梦家交往,切断了她每月80元的零用钱,即便如此,赵萝蕤依然坚持每月向杨绛借10元钱,用来资助生活困难的陈梦家,而这份情谊最终也打动了父亲赵紫宸。 不久,两人结婚后,赵萝蕤和陈梦家就被分到了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当时学校有“夫妇不能在同校教书”的规定,为了能和丈夫在一起,赵萝蕤就主动放弃了自己的工作,承担起了“家庭主妇”的角色。 那段时间生活条件艰苦,她要亲自种菜、养鸡鸭,但她并没有因此放弃对知识的追求,烧火做饭时,她会看狄更斯的小说,战乱期间,她还翻译了意大利作家的反法西斯小说《死了的山村》。 本以为简单幸福的日子能一直持续下去,可在1957年后,赵萝蕤的人生却遭遇了巨大的挫折,她的父亲和丈夫陈梦家都遭到批斗,陈梦家还被划为“右派”。 巨大的精神压力让赵萝蕤精神崩溃,1966年,陈梦家不堪受辱自杀身亡,这给了赵萝蕤沉重的打击,不久后,她又因为不小心将“万岁”写成“无岁”,被关押入狱五年。 即便人生跌入谷底,赵萝蕤依然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动荡时期结束后,年过七旬的她精神状况逐渐好转。 1983年,她出任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重新回到了她热爱的讲台,之后,她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美国诗人惠特曼巨著《草叶集》的翻译工作中。 1991年,凝聚着赵萝蕤毕生心血的《草叶集》中译本正式出版,成为文学翻译领域的经典之作,惠特曼诗歌中歌颂生命、自由与坚韧的主题,正是赵萝蕤一生的真实写照。 信源:澎湃新闻 才情与苦难交织:她从光芒万丈到精神崩溃,又如何重寻希望
[微风]1933年,钱钟书追求燕大校花赵萝蕤(ruí),可赵萝蕤根本没有看上他,
千浅挽星星
2025-10-21 17:43:30
0
阅读: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