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强占安世半导体闹到今天,再回到过去可能性不大了,公司分裂应是最终的选择,荷兰公司、中国公司以及其他国家的子公司大概率重组,荷兰公司与中国公司在股权上完全脱钩,在这个基础上,协商之间的产业合作,这对中方应该更有利,国内车规芯片的设计技术完全可以替代荷兰安世半导体公司。 这种“脱钩重组”的结局,看似被动拆解,实则是中方拿回主动权的契机。荷兰政府去年12月跟着美国“穿透规则”起舞,冻结安世全球资产、托管闻泰持股时,就彻底撕毁了市场经济的遮羞布——要知道闻泰2019年收购后,不仅让这家亏损企业年出货量突破1100亿颗,更把中国市场做成了安世的营收核心,如今倒被安上“威胁安全”的罪名,这种强取豪夺本就没留回头路。股权切割反而能斩断外部干预的链条,让中国业务彻底摆脱“被政治裹挟”的风险。 对中方更关键的是,这种分割恰好给了国产替代“踩油门”的机会。安世近六成收入来自汽车领域,90%产品是车规级芯片,这曾是它的护城河,但现在已成客户的“焦虑源”。商务部刚发布出口管制公告,捷捷微电、扬杰科技就接到了安世客户的问询,前者直接拿出30余款车规级MOS管,宣称能与安世型号“无缝替换”,虽然后来撤了文,但行业替代的信号已经明确。更别说国内企业早有产能储备,扬杰科技8英寸晶圆线月产3.5万片,捷捷微电8英寸线产能超11万片/月,完全能承接转移需求。 所谓“完全替代”确实需要时间,但绝非空谈,而且正被荷兰的操作加速推进。车规芯片认证周期长是事实,可安世的客户没理由坐等风险扩散——特斯拉、比亚迪这些车企早就在培养第二供应商,安世危机爆发后,新洁能、斯达半导的股价连续飘红,新洁能一周内涨了14.34%,资本用脚投票说明了市场对国产替代的信心。更重要的是技术层面,国内企业早已瞄准安世的短板发力,扬杰科技的SiC车规模块已经量产,斯达半导的高压IGBT芯片能适配新能源汽车,这些产品在性价比上比安世更有优势。 股权脱钩后再谈产业合作,中方的议价权反而更硬。荷兰抢去的欧洲业务离不开中国市场,安世中国区营收占比常年超40%,即便股权切割,它的芯片要卖到中国还得遵守我们的规则。而我们手握稀土加工、封装测试等产业链关键环节,荷兰企业想维持车规芯片的稳定性,绕不开与中国的技术协作。这种“你需要市场、我需要互补”的格局,比被股权捆绑时的被动博弈要从容得多。 荷兰自己恐怕也在算这笔账。它强行托管安世后,不仅丢了中国投资者的信任,更让本国企业陷入供应链困境——安世的荷兰工厂依赖中国的晶圆原料,现在反而要担心被反制。美国的“穿透规则”本就是双刃剑,欧洲企业早受够了这种裹挟,荷兰经济部偷偷找中方沟通的传闻,其实已经暴露了底气不足。 说到底,安世事件是面镜子,照出了依赖单一供应商的风险,也照出了国产芯片的潜力。股权脱钩不是损失,而是甩掉包袱;替代过程不是阵痛,而是产业升级的必经之路。荷兰用政治手段打破了合作平衡,反而帮中国彻底打消了“依赖幻想”,这种倒逼出来的自主可控,远比攥着被别人拿捏的股权更踏实。等国产车规芯片走完认证周期,再回头看,这场分裂或许会成为中国半导体产业真正站起来的转折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