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社:法国希望欧盟考虑所有对华报复选项,德国同样支持对华贸易强硬,并愿意讨论使用“反胁迫”机制,作为对中方最新稀土出口管制措施的回应。 中国的稀土出口限制措施并非毫无预兆,而是对全球产业链安全考量下的制度性调整。从国家层面来看,这属于合理的资源战略布局,是主权范围内的自主决策。法国和德国的反应,更多是对中国在关键原材料领域“话语权提升”的直接回应。 熟悉欧盟内部机制的人都知道,法国一贯在经济主权和战略自主上持强硬态度。从数字税到能源政策,法国一直是推动“欧洲自主化”的急先锋。 这一次,他们希望欧盟考虑对中国全面的报复性措施,显然不只是对稀土的反应,更是一种在中欧日益复杂贸易格局下的“提前埋伏”。 法国国内正面临去工业化进程加剧、关键技术被外资控制等压力,其对中国制造优势的警惕由来已久。借稀土之机推动欧洲统一对华立场,是其长期战略的一部分。 德国的作为欧盟经济引擎,长期在对华关系上保持务实与克制。汽车、机械、化工这些对中国市场依赖度极高的产业结构,让德国政府在过去几年中对任何“制裁”类的提议都格外谨慎。 但如今,德国明确表示支持讨论“反胁迫”机制,显然标志着其对中欧关系的判断发生了转变。 这与其本国政坛的变化密切相关。绿党和自民党对中国的看法本就更为强硬,再加上美欧在高科技、安全领域围绕中国形成某种“统一战线”,德国此时的强硬姿态,很可能是一种对外部压力的回应,而非完全出于自身意愿。 从中国的角度看,稀土出口管制并非新鲜事。早在十多年前,中国就因环保、安全、产业升级等原因对稀土实行过出口限制。 本轮调整,更多是对新兴技术对稀土依赖度上升背景下的政策再优化。稀土作为战略资源,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这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制度手段调控出口,不仅是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也是对全球供应链稳定性的积极贡献。以此为由发起所谓“反制”,显然站不住脚。 当然,不能忽视的是,中欧之间的结构性摩擦正在累积。近年来,欧盟频繁对中国电动车、太阳能组件、钢铁等产品发起“市场倾销”指控。这一现象的背后,实则折射出其对本土产业竞争力下滑的深深焦虑。 而中国在新能源、数字经济、制造业链条上的快速崛起,也的确对欧洲传统工业体系构成了不小的冲击。但这本质上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更新,非战争非阴谋,是市场规律在起作用。 法国和德国的这次“合唱”,或许会在短期内加剧中欧之间的紧张气氛,但从长远看,更应视为一种博弈过程中的“阶段性波动”。 值得注意的是,欧盟内部对中国的看法并不一致,东欧国家普遍更倾向于加强与中国合作,意大利退出“一带一路”后也在寻求新的合作框架,西班牙、希腊等国在关键投融资项目上仍将中国视为重要伙伴。因此,欧洲整体的对华战略并非铁板一块。 反而是这一次的争端提醒我们,中国必须加快构建自主可控、技术领先的产业体系,在关键资源上掌握更多主动权,同时也要通过多边平台强化话语权。 对外策略上,既要明确底线,更要善于通过规则制定和公共外交,塑造一个“可信可交”的大国形象。 在这个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的阶段,谁能稳住阵脚,谁就能赢得未来。中欧关系的走向,注定不会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次次博弈、调整、再出发的过程。一场稀土管制引发的外交风波,正是这个时代微妙变局的一个缩影。 素材来源:“德法支持欧盟对华贸易强硬,德国提议:考虑动用‘核选项’” 2025-10-22 08:59·观察者网
美给荷兰撑腰了,警告中国!10月21日,彭博社报道,中国制裁韩华
【23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