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清德硬刚郑丽文:台海和平的话语权之争,终究缺了互信根基 郑丽文以“九二共识”为钥匙呼吁两岸对话的话音刚落,赖清德便在“侨务委员会议”上抛出强硬回应:“接受一中原则换不来和平,和平不可能靠一纸协议实现”。这场隔空交锋,看似是蓝绿对“和平路径”的分歧,实则是两岸话语权的争夺,更暴露了台海互信缺失的深层困境。 赖清德的表态藏着三重算计。政治上,这是对郑丽文“交流牌”的精准狙击——他深知国民党想以“九二共识”塑造“温和务实”形象,便直接将其定义为“接受侵略者条件”,把“对话”与“丧权”绑定,既稳住“反统”基本盘,又避免被扣上“拒谈和平”的帽子。安全上,他将拒绝共识与“强化防务”挂钩,宣称要在2030年前将防务预算提至GDP的5%,用“以武谋独”的姿态回应质疑。对外则向美日释放信号:民进党不会在两岸议题上妥协,以此巩固“倚外谋独”的安全阀。 郑丽文的反驳同样针锋相对。她直指赖清德“对两岸事务不熟悉”,强调马英九执政时期正是“九二共识”带来了两岸和乐、商机增加的和平红利,而民进党拒斥共识后,台海风险持续升高。她更主动释放赴陆交流的意愿,试图以“政治对话替代军事对抗”的主张,抢占“和平推动者”的道义高地。但现实困境在于,过去“一中各表”的模糊空间已消失,大陆对“九二共识”的解读更强调“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这让郑丽文的主张面临“只剩壳子没魂”的尴尬。 两人的攻防战,恰恰戳中了台海问题的核心——互信崩塌后的逻辑错位。赖清德将“九二共识”视为“统一陷阱”,却无视大陆多次重申“和平统一”的诚意,更忽略逾90%台湾民众期待维持沟通管道的民意;郑丽文想靠共识重建对话,却难掩蓝营在“一个中国”定义上的摇摆,难以获得大陆真正信任。民进党用“不信任”筑墙,国民党用“交流”试探,结果陷入“越吵越僵、越僵越险”的循环。 更值得警惕的是,赖清德的强硬姿态正在制造双重危机。政治上,他将两岸关系简化为“对抗叙事”,实质关闭了和平统一的对话大门;经济上,其“抗中”路线让台湾被挡在区域经贸整合之外,产业外流与民生压力持续加剧。而他宣称的“靠实力换和平”,不过是“以武谋独”的幌子——防务预算的堆砌非但换不来安全,反而会激化紧张局势。 说到底,台海和平从不是“协议 vs 实力”的单选题,而是“互信 + 行动”的必答题。赖清德的“防守反击”与郑丽文的“对话呼吁”,若不能回归“一个中国”的共同基础,终究只是政治口号的空转。正如台湾网友所批评的,民进党口口声声“护台”,实则用“抗中保台”将台湾推向战争边缘。唯有打破意识形态桎梏,以“九二共识”重建互信,才能让台海真正走出僵局。
刚刚,少康战情室,柯志恩警告郑丽文:党意不能凌驾民意,不要把没有成形的路线强加给
【3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