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3岁的杨振宁先生做了一件让许多人意想不到的事, 他放弃了美国国籍,恢复了中国国籍。 这个消息在当时引发热议,有人理解,也有人质疑。 面对舆论,他的回应很朴素:“我身体里流着父亲的血,也是中华文化的血。” 总有人说,杨振宁的回国太晚了。 但他们或许不知道,这条“归根”路,先生走了整整一辈子。 1945年,23岁的杨振宁赴美留学。那时的中国积贫积弱,科研条件几乎为零。 他选择留在美国继续研究,不是因为不想回国,是深知当时的中国无法为他提供必要的科研环境。 即便如此,从1971年首次回国访问开始,他就成了中美学术交流的桥梁。 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中国学者争取赴美深造的机会,为中国引进先进的科学理念。 总有人喜欢拿他与邓稼先、钱学森比较,质疑他为什么不像他们一样在建国初期就回来。 但爱国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单选题。 邓稼先隐姓埋名研制核武器,是爱国; 钱学森突破重重阻挠归来,是爱国; 杨振宁在国际舞台为中国科学发声,培养中国科研人才,同样是爱国。 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报效祖国。 他在海外取得的每一个成就,都在让“中国”两个字在世界科学界更加响亮。 2003年,81岁的杨振宁全职回到清华,将住所取名“归根居”。 这不是衣锦还乡的炫耀,而是游子归家的坦然。 他说自己的一生“是一个圆”——从清华园出发,走遍世界,最终回到起点。 这个“圆”,他画了81年。 在清华,他捐出全部工资,创立基金会,引进姚期智等顶尖学者。 他亲自给本科生上课,90多岁仍坚持站在讲台上。 他用实际行动证明,“归根”不是叶落归根的终结,而是新使命的开始。 杨振宁留下的,远不止宇称不守恒、杨-米尔斯场这些璀璨的科学明珠。 爱国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成就与爱国从不矛盾; 那些质疑他国籍的人或许忘了,真正的归属,从来不是一本护照能够定义的。 它在每一次为祖国发声时,在每一份对后辈的提携里,在每一天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中。 如今,质疑声随着他的离去渐渐消散,先生用他103年的人生,画下了一个完整的圆。 起点是中国,终点也是中国。 这个圆,足以回答所有的疑问。 正如翁帆在《光明日报》撰文,她翻译了丈夫90岁时写的诗: 《九十抒怀》 我的一生是 沐光而行的一生,如斯如愿; 理想奉献的一生,不屈不折; 幸福圆满的一生,无怨无悔。 福寿绵长…… 深深地感恩。 她写道:“就如《小王子》所讲的,我相信,每当夜晚我们仰望星空时,杨先生会在其中的一颗星星上面,对着我们微笑。”
杨振宁半世纪前的那次回国如何改变中国科学1971年夏天,一架从美国飞往上海
【5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