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又要割韭菜了:苹果8条产线从中国搬到印度后,印度拿出1961年法律,说苹果不

语蓉聊武器 2025-10-23 01:43:02

印度又要割韭菜了:苹果8条产线从中国搬到印度后,印度拿出1961年法律,说苹果不能只交印度的税,而且全球营业额的总税收… 全球制造业转移的当下,越南河内的工厂正忙着调试iPhone零件生产线,印尼雅加达的港口堆满待组装的电子元件,而印度金奈的苹果代工厂外,却因一份税务文件弥漫着焦虑。 印度税务部门依据1961年颁布的《所得税法》,要求苹果为其租给富士康、塔塔的生产设备单独缴税。 更将全球范围内与印度业务相关的iPhone利润纳入计税范围,初步核算的税款金额突破十亿美元,这让不少正在评估印度市场的外资企业停下了脚步。 很少有企业像苹果这样,在印度市场经历如此剧烈的政策落差。 2020年苹果决定在班加罗尔建厂时,印度卡纳塔克邦政府承诺的“五年内土地使用税减免”还写在合作协议里,中央政府也明确表示“前三年企业所得税全免”。 可到了2024年,不仅这些优惠政策未明确续期,反而被要求按全球营业额补税。 更棘手的是,印度地方与中央在税务执行上存在明显分歧:卡纳塔克邦认为苹果已符合地方税收优惠条件,而印度财政部却坚持按联邦税法执行,这种政策协调矛盾让苹果的税务申报陷入两难。 回溯苹果的印度投资之路,每一步决策都带着对“成本优化”的期待,却屡屡遭遇未预料的隐性成本。 2017年首次进入印度时,苹果选择与纬创合作组装iPhoneSE,是为规避印度当时20%的电子产品进口关税。 可实际运营中发现,印度本地劳工的技能培训成本比预期高30%,且因劳工法规限制,工厂排班灵活性远不如中国郑州。 2020年决定投建8条产线时,苹果测算土地补贴能覆盖30%的厂房建设成本,却忽略了印度复杂的审批流程。 从环境评估到电力接入,手续办理耗时比越南多出4个月,直接导致产线投产时间延迟,错过iPhone13的销售旺季。 印度此次征税并非孤立事件,而是长期政策逻辑的延续。 除了广为人知的沃达丰案例,2019年新加坡星展银行在印度设立科技研发中心时,也被要求按“全球研发收入的15%”缴纳税款,依据同样是1961年税法中“与印度业务相关收入”的模糊条款。 星展银行最终选择缩减在印研发规模,将部分团队转移至马来西亚吉隆坡。 更近期的2023年,韩国三星虽因自有工厂模式暂避税务纠纷,却面临印度政府“本地采购率需达60%”的新要求。 而印度本土供应商仅能满足35%的零件需求,迫使三星从中国紧急调配摄像头模组,额外增加12%的物流成本。 从产业链数据来看,印度与其他制造业承接国的差距正在拉大。 苹果在印度的14家核心供应商中,11家为外资企业,且均集中在低端组装环节,像iPhone屏幕所需的超薄玻璃、精密铰链等核心部件,仍需从中国深圳、中国台湾进口,仅物流运输成本就比中国本土生产高8%。 对比越南,其已培育出3家能供应iPhone中框的本土企业,且越南政府为外资提供“一站式审批服务”,从工厂注册到投产平均仅需45天。 更关键的是,越南2024年推出的“制造业投资退税计划”明确规定,外资企业只要本地采购率达标,即可享受最高10%的增值税返还,政策透明度远高于印度。 苹果的代工厂正承受着双重压力。 富士康在金奈的工厂已投入超30亿美元采购设备,按印度新税务要求,这些设备需按“残值的25%”每年缴税,而同类设备在中国苏州的工厂仅需按“折旧值的10%”计税。 塔塔集团更因税务问题暂停了新产线的建设,其负责人透露,若按印度现行税法执行,工厂的投资回报周期将从原本的5年延长至8年,这已超出集团的风险承受范围。 对于外资企业而言,印度市场的吸引力从未像现在这样复杂。 一方面,印度14亿人口的消费潜力仍在,2023年iPhone在印销量同比增长22%,是全球增速最快的主要市场之一。 目前已有3家计划进入印度的电子企业将部分产能转向泰国,其中一家企业的负责人表示:“我们宁愿承担泰国5%的更高税率,也不愿面对印度税法的频繁变动。” 印度若想真正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选项,需要解决的不仅是税务计算方式的问题,更是政策稳定性与产业链配套的双重挑战。 当越南已能实现iPhone零件90%本地采购,当印尼为外资提供明确的十年税收规划,印度若仍依赖60多年前的旧税法调整外资成本,恐怕会在全球产业链的竞争中,逐渐失去原本握在手中的机会。 那么到最后,你们怎么看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0 阅读:118

猜你喜欢

语蓉聊武器

语蓉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