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军国主义复活?10月21日,高市早苗刚当首相,就一口气做出3个指令,全都涉及中方安全! 据共同社的报道,高市早苗刚坐上日本首相宝座,立马就对着三份安保顶层文件下手,要防务经费突破上限、扩大武器出口规范、启动核潜艇可行性研究。 首项指令直指防务开支红线,自1976年三木武夫内阁将防务费限定在GDP1%以内,这条底线已守护日本近半个世纪。 高市内阁拟将其提升至1.5%的方案,意味着每年将新增逾300亿美元军费,这个数字已超过多数东盟国家年度军费总和。 更值得玩味的是武器出口政策转向,在“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框架下松绑出口限制,使日本军工体系首次获得直面国际军贸市场的通行证。 从纯防御性装备到可参与国际联合研发的攻击型武器,这个曾经的世界第八大军工产能国正在卸下枷锁。 而最具象征意义的当属核潜艇计划,虽然官方强调仅研究“理论可行性”,但考虑到日本拥有44吨分离级钚库存和成熟的核电站技术,这项试探已然触及地区安全敏感神经。 这些举措绝非孤立决策,2023年版《防卫白皮书》将中国定义为“最大战略挑战”,此次政策调整恰似将文本表述转化为具体行动。 在“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的叙事框架下,日本正构建从西南诸岛到南海的链式防卫体系。 值得关注的是政策转变的递进逻辑:增加军费夯实经济基础,放宽出口拓展军工研发空间,发展核潜艇则补齐水下战略威慑短板,这种环环相扣的设计,显现出日本安保战略已形成系统化转型思路。 东京大学和平与安全研究所专家中岛一仁指出:“这些变化反映日本精英阶层对地区力量对比的焦虑,但过度反应可能引发安全困境,” 确实,当日本强化反舰导弹部署时,邻国必然提升突防能力,当日本发展核潜艇,周边国家难免加强反潜力量,这种互动正在西太平洋形成新的军备竞赛循环。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区域秩序重构,日本战后坚持的“专守防卫”原则正在模糊化,取而代之的是“积极和平主义”框架下的战略进取,这种转变不仅重塑日本国家身份,也在改写亚太安全架构的基本逻辑。 回望2016年日本民众集体抗议新安保法解禁集体自卫权的场景,当下政策调整的社会阻力似乎明显减弱。 俄乌冲突、台海局势、朝核问题构成的三重压力,正在改变日本公众的安全认知,最新民调显示,支持强化防务的民众比例首次突破60%。 然而战略选择从来都是多选题,在强化自主防务与坚持和平宪法、巩固日美同盟与改善周边关系之间,日本需要寻找平衡点。 正如庆应义塾大学教授添谷芳秀所言:“日本既不能陷入对武力的过度崇拜,也不应忽视现实安全环境变化,” 高市内阁的安保调整固然有其现实考量,但更需要警惕战略思维滑入单一维度,安全本质上是共同产品,零和博弈的军事投入往往适得其反。 日本若将安全纯粹定义为军事优势,可能重蹈历史覆辙,20世纪30年代军备扩张未能带来安全,反而将国家拖入战争深渊。 当今亚太地区需要的不是新的军事对抗轴线,而是重叠安全合作机制,日本作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完全可以通过非军事路径增强安全: 第一,深化区域经济整合,让相互依存成为冲突防火墙。 第二,主导建立海上危机管控机制,避免意外事件升级。 第三,发挥防灾救援、公共卫生等非传统安全领域优势,构建柔性安全网络。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核潜艇计划带来的战略误判风险,尽管日本强调“不发展核武器”,但核动力潜艇使用的丰度20%铀已属高浓铀范畴。 这项技术若与日本先进的核燃料再处理能力结合,可能触发地区核态势连锁反应。 历史告诉我们,最稳固的安全来自互信而非武力,日本在二战后的经济奇迹证明,国家繁荣完全可以通过和平发展实现,当下关键不在于能否建造更多舰机,而能否构建被区域接受的和平贡献叙事。 如果日本能将安保能量转化为对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或许能在维护自身安全与促进区域稳定间找到更优解。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真正的战略智慧不在于强化矛与盾,而在于编织让各方都不愿破局的关系网络,这需要日本政治家展现比扩充军备更艰难的勇气,打破安全困境的勇气。
日本军国主义复活?10月21日,高市早苗刚当首相,就一口气做出3个指令,全都涉及
物规硬核
2025-10-23 04:49:46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