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求和是陷阱:拆穿安世半导体事件的真相 荷兰主动提出谈判,绝非“服软”,而是精心设计的“程序陷阱”——试图将“非法夺权”包装成“经济纠纷”,用抢来的管理权当筹码索要让步。看清事件本质,需理清三个核心问题: 一、事件本质:不是监管,是配合霸权的“明抢” 安世半导体是闻泰科技斥资334亿元收购的荷兰企业,其车规级功率芯片全球市占率超30%,全球超六成汽车客户依赖其供应。2025年9月30日,美国发布出口管制“穿透规则”,荷兰当天就动用1952年冷战时期的《物质供应法》 ,以“国家安全”为由冻结安世全球30个主体运营,强行罢免中方CEO并任命外籍董事,实质剥夺了闻泰科技的控制权。 这一过程疑点重重:荷兰经济部要求法庭“尽快处理”,仅用7天就完成全部裁决,而欧洲同类案件平均审理周期长达三个月,完全背离其宣称的“司法独立”。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声称中方“转移资产”,但安世的本地化布局是应欧洲客户“China for China”战略要求,且由德籍团队主导,所谓“安全威胁”纯属借口。 二、谈判算盘:用“陷阱”换利益,拖时间保产能 荷兰主动喊停谈判,根源是反制的痛感与盟友的施压,而非真心纠错,其核心算计有三: 1. 筹码置换:绝口不提夺权行为的违法性,反而将非法获得的管理权当作“筹码”,企图换取中方在其他领域让步。 2. 法律搅局:中荷双边投资协定明确要求投资享受“公正与公平待遇”,且无“安全例外”条款 ,荷兰法律借口站不住脚,便想靠谈判将“抢劫”定性为“纠纷”,规避法律责任。 3. 拖延产能:安世封装测试等核心环节全在中国,荷兰只攥着总部空壳,想以谈判拖时间,阻止产能向中国集中,保住欧洲生产线。 三、我方底气:实力在手,底线不容让 荷兰的算盘已落空,我方掌握三大主动权,根本无需妥协: - 产业链控制权:安世中国已宣布独立运营,拒绝执行荷兰指令,核心产能牢牢攥在手中,荷兰托管的总部实为“没牙的老虎”。 - 反制杀伤力:对安世实施的出口管制掐住其供应链命脉,不仅导致ASML市值大幅缩水,更引发欧洲汽车业危机——大众德国工厂濒临停工,宝马、奔驰新能源生产线停滞,欧洲车企协会紧急发声施压。 - 法理支撑:依据中荷双边投资协定,可直接向国际仲裁机构起诉荷兰违约,其“程序陷阱”在法理面前不堪一击。 谈判桌从来靠实力说话。荷兰若不先撤销资产冻结、归还管理权,所谓“磋商”不过是徒劳。识破这场披着“求和”外衣的陷阱,守住底线,才是对国际规则最好的捍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