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泽连斯基突然宣布了 2025年10月23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欧洲理事会峰会前对记者说出硬气话:在领土问题上绝不让步,这听起来非常坚定。
不过,这种“强硬”并未持续太久。就在几天前,他还暗示愿意以当前战线为基础,推动停火谈判。态度反复,并非他摇摆不定,而是现实逼人——乌克兰正站在一场越来越难掌控的风暴中心。
一边是美国不断施压。前总统特朗普近日直言,乌克兰若想结束战争,必须接受现实,放弃对顿巴斯的主权要求。这话虽非现任政府表态,却释放出强烈信号:西方对“全面胜利”的支持正在动摇。另一边,欧洲又拉出“12点停火方案”,试图推动战线冻结。泽连斯基夹在中间,进退两难:接受现实等于政治自杀,坚持到底又缺枪少弹。
他最近的底气,似乎来自与瑞典签署的一份军事合作意向书——未来有望获得上百架“鹰狮”战机。消息一出,不少乌克兰人燃起希望。可现实很快降温:瑞典方面明确表示,首批交付至少要等到2027年。远水难解近渴,前线士兵还在用老旧系统对抗俄军无人机群。
而战场形势正持续恶化。10月15日至16日,俄军发动大规模空袭,357枚导弹和无人机精准打击乌克兰能源系统,12个州陷入停电,工业用电被强制削减70%。有工厂主在社交媒体上抱怨:“机器停了,订单毁了,连工人工资都发不出。”民生困境正一步步侵蚀战争耐力。
国内支持率也亮起红灯。最新民调显示,泽连斯基在潜在总统候选人中仅获26.3%支持,远低于前总司令扎卢日内。超过三分之一民众认为,他应为政治解决让路。尽管戒严令让他仍能掌权,但民心的流失,已无法掩饰。
更棘手的是,俄罗斯根本不愿谈“就地停火”。普京明确表示,只有在完全控制顿巴斯四州后,才可能开启政治谈判。甚至提出“可用南部部分占领区换取对顿巴斯的承认”——这看似让步,实则是以退为进,继续掌握定义“和平”的主动权。
而美国的援助,越来越像一场“分期付款”。战斧导弹不批,“爱国者”防空系统分批交付,拦截率据称已跌至6%。有分析指出,华盛顿正将战略重心转向亚太,乌克兰虽重要,但已非优先项。
一位网友在Reddit上写道:“泽连斯基现在每说一句‘绝不让步’,背后都是在喊:快给我们武器!”这话虽尖锐,却不无道理。他的强硬,更像是在向西方讨价还价的筹码——美国一松口,他就软;欧洲一画饼,他就硬。
说到底,这场战争早已不是单纯的俄乌对抗,而是一场地缘政治的拉锯战。泽连斯基的立场,从来不是由他自己决定,而是由援助到账的速度、国际舆论的风向、以及大国博弈的节奏所塑造。
当“主权”成为谈判桌上的变量,当“胜利”变成模糊的修辞,我们或许该思考:这场战争的终点,究竟是收复失地,还是寻找一个能被各方接受的退场方式?
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