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组织给了商人肖林30两黄金,让他去敌后做生意,谁知这看似微薄的本金,

自由的吹海风 2025-10-24 09:37:33

1938年,组织给了商人肖林30两黄金,让他去敌后做生意,谁知这看似微薄的本金,竟在十几年后,变成了12万两黄金和1000万美元的巨额财富。 当时,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迁都重庆,我党在敌后的活动经费变得异常紧张。每一分钱,都关系到无数战士的生死和情报网络的运转。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特殊的计划被提上了日程:派人打入敌人的经济腹地,就地生财,为革命提供资金。 这个任务,最终落在了经验丰富的商人肖林和他妻子的肩上。周恩来亲自接见了他们,没有过多的指示,只给了他们30两黄金,并提出了一个堪称“霸王条款”的要求:“组织什么时候要钱,你们都必须给,要多少,就得给多少。” 面对这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肖林夫妇没有丝毫犹豫,毅然领命。他们深知,这30两黄金的分量,远不止其本身的价值,它承载的是整个组织的信任与期望。 拿着这笔启动资金,肖林夫妇没有选择常规的经营之道,而是将目光直接锁定在了最富有、也最奢侈的群体——国民党高层官员。他敏锐地意识到,这些人虽然是战场上的敌人,但在生活中,他们却是最优质的客户。 肖林夫妇开始利用特殊渠道,大量进口当时稀缺的西药、高档消费品等物资。这些东西在普通百姓看来是天文数字,但在国民党官员的圈子里却是硬通货。通过倒买倒卖,他们迅速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赚到了第一桶金。 生意越做越大,肖林夫妇很快就不再满足于零售,他们开设了多家连锁商行,逐渐掌控了多个地区的供应链,成为了许多商家背后的大供应商。他们的商业网络,像一张无形的巨网,深入到了敌人经济的各个角落。 然而,与他们庞大的财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们极度节俭的生活。外界只知道他们是精明甚至“抠搜”的商人,却不知这对夫妇每餐吃的常常是剩菜剩饭,他们将赚来的每一分钱,都视作革命的经费,从不敢有丝毫的浪费。 就这样,每当组织需要经费时,一笔笔巨款就会通过秘密渠道,准时送达。肖林夫妇就像一个永不枯竭的“提款机”,为前线的战斗和后方的工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保障,甚至在关键时刻,通过他们的商业运作,成功扰乱了国民党控制区的金融秩序。 解放战争胜利后,肖林夫妇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他们十几年间积累下的所有财富,包括12万两黄金和1000万美元现金,以及所有产业,毫无保留地全部上交给了组织。 清算完所有资产后,他们的全部家当,只剩下三块银元。但这三块银元,他们最终也没有留下,而是悉数捐给了国家博物馆。 肖林夫妇一生未曾拿起武器,也未曾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但他们却在一条看不见的战线上,用商人的智慧和对革命的赤诚,打了一场最漂亮的经济战,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消息源自:《三块银元见证共产党员的初心》2022-12-18 光明网】

0 阅读:28
自由的吹海风

自由的吹海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