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真能和解?中国前驻美大使崔天凯称台湾只是冰山一角,中国与美国,不是谈不谈得拢的问题,而是根本没得谈。崔天凯一句话讲穿现实:美国压根不想和中国来场真心实意的对话。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崔天凯指出,美国在对华关系中,并没有真心实意寻求对话的意图。从过去几十年的交往来看,美国的对华政策一贯以竞争、遏制和施压为主,而非合作。 无论是贸易战、科技封锁,还是在台湾问题上的干预,都体现了其核心策略,保持全球主导地位,并在战略上压制中国的崛起。 在这种情况下,中美之间所谓的“谈判”往往只是表面文章,美国希望通过谈判施加压力,而不是寻求真正的共识或合作。 事实上,台湾问题只是中美关系复杂性的一个缩影。表面上,台湾是双方经常争论的焦点,但背后反映的是更深层次的战略对抗,美国希望在亚太地区维持自身的军事与政治优势,而中国则强调国家主权和安全利益。 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便双方进行多轮会谈,也很难形成真正的平等对话。崔天凯用“根本没得谈”来概括,就是在提醒大家现实远比表面复杂,不能只看一两个事件就妄下结论。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在经贸和科技领域的行动,也体现了其系统性的遏制策略。贸易战频发、技术封锁不断升级,这些举措的核心目的都是限制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话语权和竞争力。 面对这种状况,中国若仅仅寄希望于通过谈判解决问题,无异于纸上谈兵。现实是,美国更多的是通过规则、制度甚至制裁手段,保持对中国的优势,而不是通过合作实现共赢。 在这种复杂局面下,中国的选择则显得务实而清醒。面对系统性遏制,中国必须增强自身实力和战略定力。 从经济、科技到军事,中国不断推动自主发展,通过提升核心竞争力和战略储备,为未来可能的平等对话创造条件。这并不是简单的“以牙还牙”,而是一种长期策略:先稳住自身,再寻求在国际舞台上的主动权。 值得强调的是,中国的策略不仅仅是防御性的。通过自主发展,中国不仅在经济上形成韧性,也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方面取得突破。 尤其在高科技领域,芯片、半导体、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的自主化,直接影响着中美博弈的格局。这种能力的提升,使中国在面对外部压力时,有更多底气,也为未来与美国可能的互动提供了基础。 同时,中国也在积极拓展国际合作,为长期战略布局积累空间。无论是“一带一路”建设,还是在全球多边机制中的参与,中国都在寻求通过合作提升话语权和影响力。这不仅有助于平衡美国的单边施压,也为中国赢得了更多战略缓冲和国际支持。 在这种环境下,即便中美之间短期内难以实现真心实意的对话,中国依然能够通过自身实力和国际合作稳住局势,保持战略主动。 崔天凯的这番话,也提醒我们在看待中美关系时,要有清醒的认知。很多人习惯用“谈判”或“和解”来解读国际关系,但现实往往比表面复杂得多。 中美关系不仅仅是两国领导人能否坐下来谈,更是两国在全球战略格局中的博弈。美国的政策逻辑是保持优势,中国的逻辑是争取主动和稳健发展。这两套逻辑短期内很难完全对接,因此“没得谈”并不是悲观,而是一种务实判断。 从长远看,中国的应对策略明确且清晰,一方面坚持核心利益不动摇,尤其在台湾、南海等涉及主权和安全的领域; 另一方面,通过经济、科技和国际合作不断增强实力,为未来可能的平等对话奠定基础。这种策略体现了战略定力,也显示出中国在全球格局中的自信。与其寄希望于美国改变心意,不如通过自身发展让对方不得不认可中国的地位和实力。 可以说,崔天凯的话既是警示,也是方向标。警示的是,美国对华政策存在根本性制约,短期内难以实现真心实意的合作; 方向标是,中国应以自身实力和战略布局为主导,通过长期积累和提升,最终掌握更多主动权。在这个过程中,耐心、定力和实力,是中国应对外部压力的核心武器。 中美关系不是简单的谈不谈得拢的问题,而是战略博弈下的力量较量。美国在遏制中国崛起、维护全球优势的过程中,不太可能轻易放下手段; 而中国在面对系统性施压时,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和长远视角,通过自主发展和国际合作,不断提升自身底气和话语权。这种方式,既稳健又现实,也为未来可能的平等对话提供了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