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956年,毛主席接见徐州地委书记时,忽然问他:“四”下面加个“南”是什么字?地委书记思索后的回答,让毛主席听完很满意地笑了。 1956 年的中国,正在探索农业现代化的道路,过程并不顺利,国家对粮食产量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而如何保证中央到基层的政策信息不出现偏差,如何检验干部是否真正深入农民群体,成了治理工作中一个严峻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1956 年 7 月,毛主席对农业重要地区徐州进行了一次突击视察,当时在毛主席的专列车厢里,时任徐州地委书记的胡宏,正有条理地向毛主席汇报工作。 他的自信是有依据的:随身携带的工作手册上,详细记录着各个县大豆、高粱的播种面积和产量预估,甚至还配有生动的插图。 这些资料都来自他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民一起吃饭、一起居住、一起劳动后得到的第一手信息,是 “数据真实” 的典型代表。 不过,毛主席关注的重点显然不止于这些数据,他敏锐地从报表中发现某个县的小麦亩产量有所下降,立刻追问原因。 胡宏回答得十分流利,准确指出是夏季洪涝导致的,并详细说明了自己多次到重灾区了解情况,确保灾民得到妥善安置、生产能够恢复的过程。 但这还不足以体现 “真实” 的全部,就在汇报快要圆满结束时,毛主席提出了那个核心问题:“‘四’下面加一个‘南’念什么?” 面对这个突然提出的问题,胡宏的回答十分出色,他准确说出了这个字是 “罱”,读音为 “lǎn”,它既是农民在水田、河湖里捕鱼捉虾的 “渔具”,也是打捞水草、清理杂物的 “清淤工具”。 “这个字虽然不常见,但在农村却是家家户户都知道的。” 他补充道,听到这个回答,毛主席满意地笑了。 胡宏这番回答说明他不是以旁观者或研究者的身份看待农民,而是真正融入了农民的生活语境,把农民的日常当成了自己的日常。 这种与群众紧密相连的身份认同,正是毛主席想要看到的、无法用数据衡量的干部核心素养, 毛主席欣慰的笑容、表示赞许的大拇指,以及他评价胡宏 “你才是一名真正合格的基层干部” 的这句话。 为在场所有干部乃至全国的管理者树立了一个明确的行为标准:深入群众、掌握群众的语言、理解群众的生活,是为官者的根本。 这一理念很快在实际行动中得到了体现,毛主席得知胡宏等人还没吃饭,就热情邀请他们一起用餐,餐桌上的饭菜非常朴素,这与 “罱” 字所代表的农民生活本色相呼应。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这次见面给毛主席留下了深刻且长久的印象,多年后,毛主席还会向别人打听胡宏的情况,甚至考虑让这位通过 “罱” 字考验的干部担任更重要的职务。 这表明,在毛主席看来,能否透彻理解群众生活是选拔任用干部时一项比履历更重要的核心标准,而胡宏本人,也把这次让他终生难忘的教诲融入家风,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信息来源:富平县人民检察院官方《1956年,毛主席接见徐州地委书记时突然问:“四”加“南”读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