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俄罗斯总统特别代表宣布 10月25日,俄罗斯总统特别代表,德米特里耶夫在社交平台上用英语、俄语宣布,我到了,坐实他已落地美国,这趟是特朗普政府开口请人来,要继续俄美对话。(央视新闻) 这看似平静的三个字,背后却暗流汹涌。就在三天前,特朗普还公开表示“不愿与普京会面”,称“不想浪费时间”。转眼间,却主动邀请俄方核心人物登门,态度急转直下,令人措手不及。不少网友调侃:“前脚刚说‘不见’,后脚就‘请进’,这外交节奏,比天气预报还难预测。” 德米特里耶夫的身份并不简单。他不仅是普京的特别顾问,更是俄罗斯直接投资基金(RDIF)的负责人,长期主导俄对外经济合作,堪称“经济外交”的操盘手。此次美方点名请他来谈,显然不只是为了“叙旧”,而是想在政治僵局之外,从经济层面寻找突破口。 此前,俄美在阿拉斯加的接触无果而终,布达佩斯的高层会晤也未能成行。如今只能由中层代表先行“探路”,说明双方虽有意缓和,但信任基础依然脆弱。这种“先搭桥、再过河”的策略,暴露出一种现实无奈:谈,未必有结果;但不谈,局势可能更糟。 德米特里耶夫在发言中强调,对话必须“尊重俄罗斯的国家利益”。这句话看似平和,实则划出底线——尤其是在乌克兰问题上,俄方坚持北约不得在乌部署军队,这一立场从未松动。有网友评论:“这不是来谈让步的,是来‘定规矩’的。” 更让欧洲不安的是,他暗示“某些欧洲国家正阻碍俄美直接沟通”。此言一出,英法德恐怕难以淡定。毕竟,他们最担心的,就是美俄绕开欧洲“私下达协议”,将欧洲安全置于被动地位。一位欧洲外交人士私下表示:“华盛顿和莫斯科谈得越热,布鲁塞尔就越焦虑。” 而德米特里耶夫提到的经济影响,才是真正触动美国神经的点。他指出,西方制裁并未击垮俄罗斯,反而推高了美国本土能源价格,影响普通民众生活。这番话,直击特朗普执政的核心关切——选票。油价上涨,民生承压,最终买单的还是选民。 此前,他曾提出“修建普京-特朗普隧道”以加强俄美经济联动,虽被外界视为“政治幻想”,但也透露出俄方的战略意图:用经济合作打破孤立,分化美欧联盟。 不少网友对此表示质疑:“和平不能靠一条隧道实现,更不能以牺牲乌克兰为代价。” 也有人反思:“当大国忙着谈交易,谁在为弱者发声?” 这场对话,与其说是“破冰”,不如说是一场精心计算的试探。美国想为俄乌冲突找出口,又不想显得“低头”;俄罗斯则希望将现状“合法化”,并缓解制裁压力。而乌克兰,却被排除在核心谈判之外。 一位关注国际事务的网友感慨:“真正的和平,不该是大国之间的利益交换,而应建立在公正与规则之上。否则,今天谈出的‘缓和’,不过是明天更大风暴的前奏。” 当“我到了”成为 headlines,我们更应清醒:对话值得欢迎,但和平,不能以牺牲正义为代价。 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说出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