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39年,白求恩被埋葬在河北唐县,由于他在前线战死,交通队只好秘密的把白求恩的尸体伪装成一个重伤的人,然后连夜赶路,将他送到了后方的于家寨。 诺尔曼·白求恩在1939年牺牲的时候,便出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白求恩的遗体还如何安顿? 为了保护这个秘密,战士们用纱布蒙住他的脸,用绷带缠绕他的身体,再严严实实盖上棉被,就这样,担架上躺着的不再是英雄的遗骸,而是一个急需后送抢救的“重伤干部”,这是穿越敌人封锁线的唯一通行证。 一支交通小队就这样出发了,在漆黑的夜里,专挑崎岖的山路走,担架磨破了战士们的肩膀,磨出了厚茧,他们甚至顾不上吃口热饭,神经时刻紧绷。 因为谁都清楚,日军的“扫荡”就在附近,一旦暴露,他们守护的这个冰冷又沉重的“生命”就会被亵渎。 当遗体最终被秘密送到于家寨,一场无声的告别在极致的压抑中举行,这里的所有仪式,都只有一个目的:隐藏。 然而,越是克制,敬意越是喷薄而出,医护人员为他清洗身体,换上崭新的八路军军装,确认他作为战士的最终身份,沙场硬汉聂荣臻司令员,在担架旁流下了滚烫的泪水。 村民们没说什么,只是默默献出了全村最好的木料,连夜打制了一口棺材,这是他们能给出的最高规格的敬意。 安葬快而静,棺木入土,地面被反复平整,不留坟头,不立石碑,一场伟大的告别,最终化为一片平地,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可当地乡亲们心里有数,总有人会偷偷为那片土地添一把新土,用自己的方式守护这个秘密。 事实证明,这种做到极致的隐藏是对的,三天后,日军果然搜到了村里,却一无所获,但这并非“入土为安”的结局,白求恩的遗骨,注定要开启一场漫长的迁徙。 1940年,他被迁到唐县军城镇,第一次拥有了墓碑,但安宁是短暂的,1942年,日军的炮火将墓地炸得粉碎。 危急时刻,又有人冒死从废墟中抢出遗骨,进行了又一次秘密转移和安葬,从伪装的“活人”,到无痕的土堆,再到被炮火摧毁的墓碑,守护他遗骸的战斗,就是那场更大战争的一部分。 直到1953年,他的灵柩才最终迁入石家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与他并肩作战的战友们永远安息在一起。 从1939年到1953年,白求恩的身体走完了一段漫长又颠沛的征途,这条路,由无数无名者的智慧、勇敢和敬意铺成。 信息来源:白求恩精神研究会|《永恒的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