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没有想到 最后输的人不是宗馥莉, 也不是杜建英,更不是宗继昌。 ​而是宗泽

曼彤说世界 2025-10-26 00:29:24

谁都没有想到 最后输的人不是宗馥莉, 也不是杜建英,更不是宗继昌。 ​而是宗泽后,他或许早就预料到了宗馥莉会离开娃哈哈,也预料到了她会创建自己的品牌娃小宗。所以,他也赶紧布局个人的产业链,推出了娃小智这个品牌。 宗泽后在娃哈哈体系里浸了三十年,从来不是“宗庆后弟弟”这个标签能概括的。早年间他管华东地区的供应链,从杭州周边的瓶装厂到江苏的经销商网络,全是他一脚一脚跑出来的——那时候没有导航,他揣着手绘的地图,一天跑三个城市,后备箱里总备着矿泉水和馒头,就为了跟经销商敲定第二天的铺货量。后来娃哈哈做营养快线,他盯着生产线改配方,把乳粉的比例调了三次,才让口感刚好贴合南方人的口味,光这一个单品,就帮他在华东市场稳住了30%的份额。在他心里,自己手里攥着的是“实打实的渠道和供应链家底”,宗馥莉搞娃小宗主打年轻白领的轻养生饮品,他觉得自己完全能靠下沉市场的老本行再分一杯羹。 他推娃小智的时候,底气足得很。2022年春天在杭州开启动会,他站在台上举着样品瓶,跟底下几十号老部下说:“娃小宗做瓶装茶,咱们就做袋装冲调粉,瞄准三四线城市的宝妈,价格比进口品牌低一半,还加了钙和维生素,肯定好卖。”他没说错,初期靠老经销商的面子,娃小智的冲调粉确实进了不少县城的超市,货架上还挨着娃哈哈的AD钙奶,看着挺热闹。可他没算到,现在的宝妈早不看“性价比”了,刷短视频时刷到的都是网红母婴品牌的“无添加”宣传,娃小智包装上的“经典配方”四个字,反而成了“老气”的代名词——有经销商跟他反馈,货架上的货摆了俩月,只卖出去三袋,还都是给家里老人买的。 更让他闹心的是供应链的“老问题”。他想沿用娃哈哈的瓶装厂代工,可对方说“优先保证主品牌产能”,给他排期排到了三个月后;自己找小厂代工,又怕品控不过关,毕竟之前在娃哈哈管质量管惯了,看到代工厂车间的地上有灰尘,他当场就拍了桌子,让停工整改。这么一折腾,原本计划4月上市的产品,拖到6月才铺满货,而这时候宗馥莉的娃小宗已经在抖音开了三场直播,一场就卖了五万单,连县城里的年轻妈妈都知道“喝娃小宗的桃桃茶不发胖”,谁还在意货架角落里的娃小智冲调粉? 他不是没尝试过“跟风”。看到娃小宗做联名款,他也找了个本地的儿童动画IP合作,印在娃小智的包装上,可没舍得花钱做宣传,只有买过的人才看得见;听说直播带货火,他让自己的儿子去直播间卖货,结果儿子对着镜头只会念产品说明,弹幕里全是“大叔太紧张了”“没说清楚怎么冲啊”,一场直播下来,只卖了二十多单,还不如经销商一天的销量。有次他去县城的超市视察,看到自己的娃小智被摆在货架最底层,上面叠着三层娃小宗的瓶装茶,超市老板挠着头说:“宗总,不是我不帮你摆,年轻人来都问上面的,我总不能硬推吧?” 其实他输就输在“太拿老经验当回事”。在娃哈哈的时候,靠渠道和性价比能赢,可现在的市场早变了——年轻人认的是“品牌故事”,宝妈看的是“成分安全”,连经销商都更愿意推能靠直播爆单的产品,毕竟周转快、利润高。他总觉得“我做了三十年饮料,还能不懂这个?”,却忘了宗馥莉离开娃哈哈后,花了半年时间泡在年轻人聚集的社群里,连包装颜色都改了五版,而他的娃小智,从配方到包装,几乎都是照着十年前的老产品改的,只换了个名字。 去年年底,他把娃小智的库存清给了折扣超市,看着那些印着卡通图案的包装袋被堆在“10元3袋”的货架上,他没说话,只是从口袋里掏出烟,却忘了自己早就戒烟了。旁边的老部下劝他“要不咱们再调调配方”,他摇了摇头说“不用了,我这老一套,跟不上了”。谁能想到,当年在华东市场能跟竞争对手抢经销商的宗泽后,最后会栽在一个自己以为“稳赢”的新品牌上——不是他不够努力,是他没看懂,市场早就不是“有渠道就能卖货”的时代了。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180

猜你喜欢

曼彤说世界

曼彤说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