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贝森特称中国不买美国的大豆,他也感受到了痛苦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官网10月27日报道: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Scott Bessent)26日上午表示,作为大豆和玉米农场的所有者,他也承受着与中国的贸易紧张局势带来的负担。 “我实际上是一个大豆种植户,所以我也感受到了这种痛苦”。 贝森特说的这份痛苦可不是装出来的,作为既握财政大权又种大豆的双重身份者,他感受到的滋味其实是美国整个大豆产业的缩影,毕竟中国这个 “超级买家” 一旦放慢采购脚步,美国中西部的豆田就得跟着 “打喷嚏”。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买家,而美国大豆出口过去十年里对华依赖度常年超 45%,每蒲式耳卖给中国比卖给其他国家多赚 1.2 美元,这可是美国豆农眼里稳赚不赔的 “金饭碗”,贝森特的农场自然也靠着这份稳定订单过得滋润。 但贸易紧张局势一来,这饭碗就不香了。2017 年中国还从美国买了 3285 万吨大豆,2018 年就骤降到 1644 万吨,今年形势更糟,1 到 7 月美国对中国大豆出口仅 590 万吨,同比降了 39%,出口额直接砍半跌到 25 亿美元。 按美国大豆协会的算法,每吨大豆利润 200 美元,这半年里美国豆农光这一项就少赚了数十亿美元,贝森特的农场再大也架不住这种缩水,毕竟种子、化肥这些成本一分没少,收益却断崖式下跌。 更要命的是,中国采购的空白期创下了近 30 年的纪录,从今年 5 月起就没买过一粒美国大豆,这对正迎来收获季的美国豆农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 明尼苏达州的第四代农民达林・约翰逊都快急疯了,直言就算现在达成协议也赶不上今年的收获季,而贝森特面对的肯定是同样的窘境 —— 新收的大豆没地方去,仓库早就堆得满满当当,有些农户只能把大豆露天堆放,一遇雨天就怕发霉变质。 伊利诺伊州的汤姆・威尔逊种了 30 年大豆,今年每英亩反倒亏了 64 美元,这种亏法换谁都得心疼。 为了补缺口,美国农业部带着农户跑遍了尼日利亚、越南这些国家,又是带样品又是搞推介会,甚至提出赊销优惠,可效果差得离谱。 孟加拉国年需求才 180 万吨,美国降价才拿到 40 万吨订单,连中国 2020 年单次采购量的八分之一都不到,越南、埃及那些小幅增长根本填不上中国留下的窟窿,上半年美国大豆总出口量还是降了 8%。 贝森特就算有财政部长的身份,也没法凭空变出个 “中国级” 的买家,这些新市场顶多算块小饼干,根本喂不饱美国大豆产业这个 “大胃王”。 更让豆农闹心的是成本还在涨,关税问题推高了化肥等投入品价格,一边是卖不上价,一边是成本飙升,里外里都是亏。 这种压力已经蔓延到整个产业链,伊利诺伊州最大的拖拉机经销商约翰・迪尔门店,今年前 7 月订单降了 30%,以前一天卖两三台,现在一周都卖不出一台,只能靠维修勉强维持,化肥企业美盛公司二季度营收降了 18%,物流企业运输业务跌了 22%,贝森特的农场要想更新农机、采购化肥,自然也得跟着受牵连。 白宫不是没说过要补贴,特朗普之前喊着要拿关税收入给农民发钱,还画饼说 “农民最终会发财”,可这套路美国豆农早就见识过了。2019 年给了 230 亿美元补贴,结果美国还是丢了 20% 的市场份额,而且再也没拿回来。 现在又说要给 150 亿美元,可截至目前政策都没出台,按法律规定直接补贴上限才 3.5 亿美元,对比预计 450 亿美元的农业损失,简直是杯水车薪,贝森特就算能拿到补贴,也补不上市场丢了的损失。 关键是中国早就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了,一边靠 “大豆振兴计划” 把国产大豆产量从十年前的 1200 万吨提到连续三年超 2000 万吨,一边把采购重心转向南美,今年 1 到 8 月巴西就给中国送了 6600 万吨大豆,占其出口总量的四分之三,阿根廷也跟着分走一杯羹。 中国的供应体系越来越稳,美国大豆的位置就越来越尴尬,贝森特作为农场主,当然能感觉到这种不可逆的变化 —— 以前靠中国订单能安稳规划来年生产,现在只能对着积压的大豆发愁,这份痛苦可不是说说而已,是真金白银的损失和看不到头的迷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