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普京要求保障乌军能够安全投降。 当地时间10月25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再次视察前线指挥所,普京要求所有参加特别军事行动的俄军指挥官都能保障乌军安全投降,普京强调,只要乌军人员放下武器投降,俄军必须为乌军士兵投降提供一切必要的条件,以最大限度的减少伤亡、防止其他乌军从后面开枪以及使用无人机追杀。 在控制乌克兰近五分之一领土、形成从乌东到黑海的战略走廊后,俄军此时抛出“安全投降”的承诺,本质是用最低成本撬动战局的精准布局,比任何炮火覆盖都更具穿透力。 这场心理战早已不是简单的传单喊话,而是技术赋能下的程序化运作。俄军把这套模式称作“机器人程序投降”,从宣传弹投放到最终接应形成完整闭环。 他们用“冰雹”火箭炮把印有二维码的传单打到25公里外的乌军阵地,传单设计得像格里夫纳纸币,印着母亲召唤士兵回家的图案,几句话就戳中士兵的软肋。 士兵扫描二维码就能进入自动化对话系统,获取集合点坐标,甚至有无人机引路避开雷区。 这种高度标准化的流程,让“投降”从生死未卜的冒险变成可预期的选择,远比口号式的劝降更有说服力。 俄军的策略精准踩中了乌军最脆弱的神经。前线的现实早已不是宣传里的“顽强抵抗”,2025年以来,乌军自愿投降的人数已经翻倍,每月大概有300人放下武器。 库尔斯克方向的士兵投降时直言,一天只能吃两顿压缩饼干,喝融化的雪水,弹药更是省着用。 更让士兵寒心的是指挥层的“远程操控”,有服役两年没休假的军官吐槽,自己不过是为“总统脸面”卖命的炮灰。 这种情况下,普京特意强调“防止其他乌军从后面开枪”,等于直接点破了乌军内部的信任危机,给动摇的士兵递去最实在的定心丸。 历史上类似的招降策略早已证明其威力。几年前阿富汗战场,塔利班就是靠“保障安全+双向选择”的承诺,让七个美械营集体倒戈。 那些美军花数百亿美元武装的部队,没做多少抵抗就交出了悍马战车和榴弹炮。现在俄军的路数如出一辙,不仅保证投降士兵的生命安全,还让被俘者有机会现身说法。 有投降的乌军上校后来以俄军身份前线喊话,用亲身经历证明“待遇有保障”,这种“以乌制乌”的效果,比任何宣传都更打动人。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被俘士兵根本不愿参与战俘交换,甚至主动申请加入俄方部队,这已经不是单纯的投降,而是军心的彻底倒向。 普京的命令能奏效,更离不开俄军在控制区的治理铺垫。 现在顿涅茨克的煤矿重新开工,扎波罗热核电站恢复供电,赫尔松的黑土带收获了800万吨粮食,一半都通过克里米亚出口换了外汇。 这些看得见的治理成果,让“投降后有活路”的承诺有了实体支撑。反观乌克兰,70%的粮食出口要借道俄军控制区,不然就得给罗马尼亚交高额过路费。 这种民生层面的落差,让前线士兵的抵抗意志不断瓦解,毕竟他们为之战斗的家园,经济命脉早已不在自己手中。 西方阵营的反应更暴露了这场心理战的杀伤力。美国嘴上指责这是“宣传把戏”,但欧洲的行动却很诚实。 俄军控制区的天然气和粮食持续流向欧洲,德国的化工厂悄悄恢复使用俄气,这些都说明西方的制裁早已松动。 他们清楚,一旦乌军防线因投降潮崩溃,欧洲冬季的能源价格可能彻底失控。 这种利益算计下,对乌援助的积极性自然大打折扣,而基辅当局失去的不仅是武器支持,更是士兵心中“背后有人”的信念。 乌军的反制显得苍白无力。基辅一方面严格管控投降消息,电视里全是胜利集会的画面;另一方面也学着发射劝降传单,却没能力兑现任何承诺。 在俄军的电磁干扰下,乌军的劝降渠道经常失效,反而让士兵觉得俄方的程序化投降通道更可靠。 库皮扬斯克整支分队投降、扎波罗热士兵用白床单拼出“投降”字样,这些场景不断上演,已经比任何宣传都更能说明问题。 战场的天平从来都由人心决定。普京的命令不是仁慈,而是看透了现代战争的本质:武器再先进,也挡不住士兵对生存的渴望。 当俄军把“安全投降”做成标准化流程,把控制区治理成“可信背书”,这场心理战就已经赢了大半。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来评论区聊聊。 信息:普京视察俄军指挥所听取前线战报 2025-10-27 11:20·参考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