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美国财长贝森特向外界宣称,针对中国出口美国商品原定于11月1日生效加征10

文史小将 2025-10-28 14:29:57

重磅!美国财长贝森特向外界宣称,针对中国出口美国商品原定于11月1日生效加征100%关税的计划美国方面已经不再考虑,因为中美在马来西亚举行的磋商得非常成功。 随着中国新一轮贸易谈判落下帷幕,中美关系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美方财政部长贝森特宣布,美国将放弃此前提出的对中国加征100%关税的计划,并表示“关税威胁已结束”。 同时,特朗普也罕见地放软语气,公开表示“中美有望达成一项良好协议”。 据央视及多家外媒报道,10月25日至26日,中美双方在马来西亚吉隆坡进行了为期两天的经贸磋商。会议采取闭门方式,聚焦多个核心议题。 最终,双方在对等关税的暂停延长、稀土出口管制安排,以及扩大双边贸易合作等方面达成初步共识。 这次磋商被外界视作“及时雨”,在坚持各自原则立场的同时,也展现出双方都希望避免局势进一步恶化的意愿。 曾经高声叫嚣“要让中国付出代价”的特朗普政府,如今不得不面对现实:中方的反制措施已让美国在经济上感到压力。特别是在稀土供应和海事物流等关键领域,中国掌握着明显的战略主动权,这使得美国在谈判中不得不更加谨慎。 把时间拉回到七年前的2018年,美国发动贸易战时底气还很足。那时,美方采取的是逐步加税的策略:先从340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商品开始征收关税,然后扩展到2000亿美元的商品,税率也在不断提高。整个过程像“温水煮青蛙”,意图通过缓慢施压迫使中方让步。 然而到了2025年,美国的手段明显急躁起来,仅仅两个月时间,就把针对中国的关税飙升到145%。这种短期内的极限施压,其实暴露出其底气不足——美国已经没有耐心等待长期博弈的成果。 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过去七年,美国对华货物贸易逆差在其整体贸易逆差中的占比,从47.5%下降到24.6%,但全球总逆差却飙升到1.2万亿美元。 这说明,美方的贸易不平衡问题根本不在中国,单纯依靠加征关税解决不了根本矛盾。 此次拟加100%关税却被迫紧急叫停,可以理解为美方终于意识到现实:继续极限施压不仅无法根本改善贸易逆差,还会伤及自身经济,同时给全球供应链带来更大冲击。 换句话说,这一刹车,是美国不得不面对的一种战略收手,也是对自身局势清醒认知的体现。 尽管中美谈判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未来仍有几个关键问题尚未明朗:协议的执行机制是否完善、全球供应链会向何处重组,以及即将召开的APEC峰会能否推动更多务实合作。 这些因素都会直接影响未来全球经济秩序的走向。 市场上的数据也很直观地说明了问题。美国国内超市货架上“中国制造”的商品占比超过40%,如果100%关税真的实施,美国消费者每年将多承担约2300亿美元的成本。 这也是美国不得不在谈判中做出调整的现实原因。贸易本身是双向的,靠单方面施压想占便宜几乎不可能。美方之前挥舞关税大棒,本以为可以迫使对方让步,结果反而先伤了自己。 在国内,这种政策的冲击也十分明显:农民抱怨种植成本和出口受阻,消费者对价格上涨心生怨言,企业则在供应链和成本压力下苦不堪言。 若继续强硬推进,经济和社会问题可能进一步积累。 此次暂停加征关税,更像是一次及时止损,而非慷慨让步——目的在于防止自伤,稳住经济和民生,同时也为接下来的谈判留出空间。

0 阅读:11
文史小将

文史小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