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吉隆坡谈判结束,达成了“初步共识”,而欧盟那边已脸色铁青,完全傻眼!这步棋把底裤都要输没了,这哪是和解,简直是中美给自己摆了一道。 在这次谈判前,美国那边先是放话要扩大软件出口限制,想着在科技上卡脖子,中国这边也不含糊,直接升级了稀土和相关技术的出口管制,你来我往的架势看着挺唬人。 结果真坐下来谈,反而比原定时间早一天结束了,带队的都是能拍板的人物,桌上摆的全是硬骨头,之前闹得凶的造船业收费问题、关税暂停期要不要延长、稀土怎么供应,连芬太尼的事儿都摆上了桌。 最后谈成的结果看着挺实在,关税暂停期往后延了,美方也说了不再考虑加征那种离谱的高额关税,稀土那边没明说,但意思是给欧洲民用企业留了点余地,对美国的需求好像也松了口,农产品贸易上美国也松了点劲儿,芬太尼的关税和禁毒合作也达成了共识。 但这共识不是一锤定音,还得回去走各自的报批程序,真正落地得等APEC峰会期间再敲定,说白了就是先搭个架子,后续还得磨。 这事儿最尴尬的是欧盟,谈判那几天冯德莱恩还在放狠话,说要用什么反胁迫工具法案报复,想着帮美国一起施压,能多分点稀土好处,结果中美直接把共识达成了,压根没带他玩,之前的狠话全成了笑话。 欧盟的命门太明显了,工业上离不了稀土,偏偏自己又产不出多少,加工能力更是差得远,基本全靠中国供应,这阵子稀土价格涨得厉害,欧洲的制造业老板们急得跳脚,想囤货都抢不着,成本蹭蹭往上涨,利润薄得像纸。 而且欧盟自己还吵成一团,法国德国喊着要强硬报复,怕产业受损失,匈牙利、希腊却不乐意,怕真闹僵了丢了中国的订单,自己国内的工厂得裁员,他们那套一票否决的规矩这下坑了自己,反制措施想了一堆,连个统一意见都拿不出来,只能干着急。 以前总想着制定规则让别人跟着走,这回被中美绕开,才发现自己的话语权早没那么重了,说难听点就是被架在那儿,下不来台。 但别以为中美这就算赢了,这里面的坑其实不小,先看美国,现在国内日子过得紧巴,国债堆得老高,汽车工人罢工刚平息,特朗普这时候推动和解,说白了就是为了选举,想靠“贸易缓和”的名头拉选票。 他这政策向来没个准头,今天加税明天暂停,跟闹着玩似的,万一选举有了新变数,转头就可能把现在的共识抛到脑后,这种短期功利的盘算,根本靠不住。 中国这边也得掂量掂量,稀土给欧洲留绿色通道,短期是稳住了合作,但也可能让他们缓过劲来之后,更积极地去找澳大利亚、加拿大那些地方建替代供应链,长期来看反而会削弱咱们的议价权。 农产品贸易放开得多了,国内市场也可能受冲击,那些靠种地吃饭的农户说不定会受影响,而且这共识只是个框架,美国国内的企业对技术限制松绑意见不统一,咱们这边也得平衡开放和安全的边界,APEC那趟谈不拢的可能性还是有的。 最关键的是,中美这么搞双边协调,把多边贸易那套规矩晾在一边,其他国家说不定也会跟着学,以后大家都抱团搞小圈子,全球贸易的秩序就乱了。 欧盟要是被逼急了,肯定会加快找稀土替代源,到时候全球资源的争夺只会更激烈,说不定还会引发新的摩擦,这根本不是什么彻底的和解,更像是两边各让一步的权宜之计,暂时把矛盾压下去而已。 欧盟现在的处境其实是自找的,一边想跟着美国遏制中国,一边又离不开中国的资源和市场,这种矛盾心态早晚会出问题。 之前总觉得自己能靠规则拿捏别人,忘了产业根基才是硬道理,真到被边缘化的时候,再放狠话也没人当回事,而中美要是只盯着眼前的好处,不考虑长远的风险,这步棋走得再漂亮,也可能最后落个得不偿失的下场。 大家觉得欧盟最后会服软找中国谈稀土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