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有道理的话:当你的孩子主动给你买衣服、买吃的,或者主动给你发红包,不管你缺不缺钱,有多心疼孩子赚钱辛苦,你都要欣然的收下。 收下的不是钱,是孩子的心。 你推辞的不是钱物,是孩子成长的自豪; 你拒绝的不是礼物,是孩子反哺的喜悦。 退回去的关爱,可能变成隔阂。 我表姐和她妈妈的故事,至今想起来都让人唏嘘。表姐从小在农村长大,妈妈王婶一辈子操劳,省吃俭用供她读完大学。表姐刚在城里找到工作那年,春节回家特意给王婶买了一双保暖鞋,还塞了一个200块的红包。王婶拿着鞋翻来覆去看了半天,脸一下子沉了:“这鞋得花不少钱吧?你刚上班,房租水电哪样不要钱?赶紧拿去退了,妈这旧鞋还能穿。”红包更是直接塞回表姐口袋,语气硬邦邦的:“妈不缺钱,你自己留着应急。”表姐攥着红包,眼眶瞬间就红了,那是她第一次用自己赚的钱给妈妈买礼物,熬了好几个周末兼职才攒下的钱,满心欢喜换来的却是劈头盖脸的拒绝。 王婶不是狠心,她是真疼女儿。年轻时日子苦,她一件衣服能穿五六年,剩饭剩菜从不舍得倒,总觉得孩子在外打拼不容易,能少花一分是一分。可她忘了,表姐已经不是那个需要她背着上学的小丫头了,她长出了能为妈妈遮风挡雨的翅膀,想通过这种方式告诉妈妈“我能照顾你了”。那天晚上,表姐躲在房间里哭,跟我说:“我不是想炫耀什么,就是想让妈妈知道,她的辛苦没白费,我现在有能力让她过得好一点了,可她连这个机会都不给我。”从那以后,表姐果然很少再给王婶买东西,不是不想,是怕自己的心意再一次被泼冷水。 很多父母都有王婶这样的“执念”,把“心疼孩子”和“拒绝礼物”画了等号。可你们有没有想过,孩子主动给你买东西、发红包,从来都不是为了“炫富”,而是藏在骨子里的牵挂。小时候,我们把最好的糖塞给父母,盼着他们夸一句“孩子长大了”;长大后,我们把辛苦赚来的钱变成礼物,盼着他们能收下这份心意,认可我们的成长。你推辞的那一刻,可能觉得是为孩子省钱,可在孩子心里,那是“我的付出不被需要”“我还不够强大,不能让爸妈放心”。 后来王婶的转变,还是因为一次生病。去年冬天她感冒发烧,表姐特意请假回家照顾,给她买了退烧药、水果,还每天变着花样做清淡的饭菜。病好后,表姐又给她买了件羽绒服,这次没等王婶开口,表姐就红着眼说:“妈,这衣服我已经剪了吊牌,退不了了。你就穿上吧,看着你穿得暖和,我在城里上班也安心。”王婶看着女儿布满红血丝的眼睛,终究没再说拒绝的话。她穿上羽绒服,对着镜子照了又照,表姐在旁边笑着说:“妈,你穿这件真好看。”那天,王婶第一次主动收下了女儿的礼物,也第一次看见女儿笑得那么踏实。 从那以后,王婶像变了个人。表姐给她发红包,她会笑着收下,还会回个小红包讨个彩头;表姐给她买衣服,她会试着穿上,真心实意地夸一句“我闺女眼光就是好”。而表姐呢,越来越愿意给妈妈买东西,每次视频都要跟妈妈说“下次回家给你带什么”,母女俩的关系比以前更亲了。其实孩子要的真的不多,不过是父母的一份接纳,一句肯定。你欣然收下礼物的那一刻,孩子心里会生出满满的成就感,这份成就感会变成他们努力打拼的动力,也会变成维系亲情的纽带。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毫无保留的付出;可孩子对父母的爱,同样需要被看见、被回应。我们总盼着孩子长大,盼着他们能独当一面,却在他们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回报我们时,习惯性地关上了大门。节俭是美德,心疼孩子也没错,但别让这份“善意”变成了亲情的隔阂。孩子主动反哺的心意,就像一颗热乎乎的糖,你接住了,它会甜到双方心里;你推开了,它就会慢慢冷却,甚至再也不会递过来。 亲情从来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是双向的奔赴。当孩子捧着心意来到你面前,别再轻易说“不用”“浪费钱”。欣然收下吧,收下这份沉甸甸的爱,也成全孩子那份想要照顾你的骄傲。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