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著名的“逃跑”将军,也是黄埔一期最长寿者活了103岁,还生下一个家喻户晓的明

叁号知识局 2025-10-28 19:51:47

他是著名的“逃跑”将军,也是黄埔一期最长寿者活了103岁,还生下一个家喻户晓的明星儿子!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 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如果说近代中国的军人里,有谁能让人又叹息又摇头,那孙元良绝对算一个。这个人一辈子仿佛活在光与影的两端——一边是勋章闪闪发光,一边是逃跑的传闻不绝于耳。   他出身于1904年的四川成都,一个标准的官宦家庭,父亲做过知县,六十多岁才得子,自然是掌上明珠,家里不缺钱,也不缺书香,孙元良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十八岁进南京高等师范,二十岁又去了北大,还搭上了思想界的大人物李大钊,拿到一封推荐信,这封信成了他进入黄埔军校的敲门砖。   那一年,他成为黄埔一期的学生——也就是后来政坛军界一大半风云人物的同窗。   他有读书人的风度,也有军人的英气,蒋介石对他相当看重,北伐一打响,他就被提拔为第一师第一团的团长,属于年轻气盛、风头正劲的那种。   可惜,命运从一开始就对他开了个玩笑,南昌战役时,他第一次带兵上阵,结果心慌意乱,临阵撤退,让本该打胜的仗成了败局,蒋介石气得当场要治罪,最后碍于黄埔情面,只是把他发去日本陆军大学“镀金”,别人是升迁去留学,他是躲灾去深造。   留学回来后,他的仕途又像坐过山车一样往上窜,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他在宝山庙行镇坚守十一天,死守不退,这一回终于打出点名气。   五年后,全面抗战爆发,孙元良当上了88师师长,守的是上海闸北那条最硬的防线,那场仗打了一个半月,子弹像雨点一样下,他下令524团死守四行仓库,这才有了“八百壮士”的壮举——这回,他终于在史书上留下了正面的光。   但战争从不留情,人的性格也不会改。南京保卫战时,孙元良带的88师又成守城主力。日军攻势一来,指挥链瞬间断裂,他本人悄然撤离。   那场仓皇的退却成了他一生的阴影。有人说他是保存实力,也有人说他就是怕死,无论哪种解释,历史的笔记上都记下了“逃跑将军”四个字,从此,他的“腿脚功夫”成了比战功更有名的部分。   内战时期,他再度掌兵——这次是16兵团司令,淮海战役中,部队被解放军团团包围。按计划,大家本该协同突围,但他一意孤行,另走一路。   结果,八万官兵被打散,他自己换了身副官的军服,居然安然脱身,有人说他胆大,有人说他没良心,但无论怎么评价,八万人换他一个人回来,确实刺眼。蒋介石看完报告,只冷冷丢下一句“永不录用”。   战场上没了位置,他就转身去商场,先是日本做小生意,后来回到台湾搞针织公司,当起了董事长,过得安稳又体面。   奇妙的是,他的儿子孙祥钟,也就是后来影坛上的秦汉,成了那个时代最红的男明星,银幕上的秦汉温文尔雅,连笑容都带着一股子书卷气。   人们看着他,总会惊讶——怎么这位影帝的父亲,是那个爱逃的将军?这父子俩,一个靠枪,一个靠戏,都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年过百岁的孙元良,到了晚年倒活得坦然,他很少提战争,也不谈自己是英雄还是罪人。   或许他知道,这一生早就被各种标签贴满,解释反而显得多余,有人说他是黄埔一期里最幸运的学生——见证了中国从北伐到台湾的全部历史;也有人说他是最失败的将军——战功和污点绑在一起,谁也撕不开,可无论评价如何,他确实是那个动荡时代的缩影。   孙元良活到了103岁,是黄埔一期最后一个离世的人,有人讽刺说,他连寿命都赢了别人;也有人感慨,这也许是命运对一个复杂灵魂的最终温柔。   一个将军的故事到头了,但那种光与影的交织,却还留在后人的议论里。毕竟,历史从不只写英雄,它也记录那些不完美的人,而孙元良,恰恰就是那个在荣耀与耻辱之间,跌跌撞撞活了一辈子的人。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 央视国际《抗日名将孙元良在台去世 曾命令"死守上海"》 中国历史研究院《【解读】孙元良缘何引争议》

0 阅读:56

猜你喜欢

叁号知识局

叁号知识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