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一晃而过的岁月🍁🐾感恩、一见如故的缘分;忠诚、一成不变的友情;不忘、❤️一心牵挂的朋友。人世间最美好的关系:久处不累、远离不忘、相识不悔。一个好朋友,会在心中珍惜一辈子,感恩有你🧧 说到这种一辈子的友情,很多人可能觉得太理想化了,但历史上还真有这样的例子,就说鲁迅和瞿秋白吧。 他们俩的相识,真的就是那种“一见如故”。 1932年底,他们在上海第一次见面,之前只是互相听说过对方的大名。 鲁迅那时候已经是文坛大佬了,性格又比较严肃,不怎么爱跟人客套。 可他见到比自己小18岁的瞿秋白,两个人一下子就聊到一块儿去了。 从文学聊到时局,从个人经历聊到国家未来,越聊越投机,根本停不下来。 这就是所谓的“久处不累”吧,跟对的人待在一起,时间过得飞快,而且一点也不觉得尴尬或者疲惫。 后来,因为形势紧张,瞿秋白没地方住,鲁迅二话不说就把他接到自己家里。 你在那个白色恐怖的年代,收留一个被通缉的共产党重要人物,这得冒多大的风险。 这可不是请客吃饭那么简单,搞不好自己全家都得搭进去。 但鲁迅就这么做了,为了朋友,他把自己的安危放在了后面。 在鲁迅家避难的那段时间,是他们友谊最深厚的一段日子。 鲁迅平时不苟言笑,但在瞿秋白面前,他完全是另一个人,会开怀大笑,会讲很多笑话。 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后来回忆说,家里从来没那么热闹过,父亲的笑声都变多了。 瞿秋白呢,也把鲁迅当成最敬重的大哥,两人经常一起吃饭,一起校对文稿,甚至还一起给孩子刻印章玩。 这种关系,早就超出了普通的文人相交,是那种可以把后背交给对方的信任。 后来瞿秋白因为工作需要离开了上海,这就是“远离不忘”的开始。 他们虽然分开了,但心里的那份牵挂一点没少。 鲁迅时时刻刻都在担心着这位小兄弟的安全。 果不其然,最让人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 1935年,瞿秋白在福建被捕,没过多久就牺牲了。 这个消息对鲁迅的打击非常大。 他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个朋友,更是一个灵魂上的知己。 在那种悲痛和危险的环境下,鲁迅做了一个决定,一个足以证明他们之间“一成不变的友情”的决定。 他要为瞿秋白做点事。 他要把瞿秋白生前翻译和创作的文稿整理出版,让他的心血不白费。 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了。 瞿秋白是被官方处决的“要犯”,他的文章都是禁书,谁敢印。 鲁迅拖着病体,到处找人帮忙,自己掏钱,甚至变卖自己的藏书来凑钱。 他亲自熬夜校对书稿,每一个字都仔细生怕出一点错。 为了躲避检查,书的封面和版权页都用了假名字和假地址。 这本书就是后来著名的《海上述林》,上下两大册,分量特别重。 鲁迅在书的序言里,用非常沉痛又克制的文字,怀念了他的这位挚友。 他说,得到瞿秋白牺牲的消息后,他曾想写点什么,但觉得用什么样的话来形容都显得太轻了。 他选择用行动来证明这份友谊。 书印出来以后,鲁迅还亲自打包,寄送给认识的朋友们,他想让更多人知道,曾经有这样一个叫瞿秋白的人,他有着怎样的才华和风骨。 做完这一切后没多久,鲁迅自己的身体也垮了,在同一年就去世了。 可以说,他是在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点力气,去守护和纪念一个已经不在人世的朋友。 真正的朋友就是这样,不是天天挂在嘴上,而是在你最需要的时候,他会为你豁出去,甚至在你离开这个世界以后,他还会拼尽全力为你留下存在的证明。 其实真正的友谊,或许根本不在于天天腻在一起,而在于心里永远有那么一个位置,装着对方,愿意为对方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哪怕那个人已经听不见也看不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