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广东一男子在医院陪护流产的妻子,谁知在病房外抽烟时,竟意外发现一名女弃婴,他喜出望外地将她抱回家,从此夫妻俩将她视如己出,哪料,4年后,这个家接二连三发生变故,然而,小女孩的做法让人泪目。 这个家庭的故事,从一开始就充满了不幸,2006年,郑兴尚和妻子在失去了自己孩子之后,偶然发现了一个被遗弃的小女婴。 有人说她是被遗弃在医院的一个角落,也有人说她是在一只纸箱里被找到,无论确切的地点如何,夫妻俩决定收养她,并给她取名郑小淇。 这个新组建的家庭虽然生活艰难,但郑小淇的到来,无疑填补了夫妻俩心中的空缺,她像是某种情感上的补偿,给了他们一份久违的温暖。 家里还有一位年迈的奶奶,她对小淇视如亲生孙女一般,给这个由偶然组成的家庭,带来了短暂的安定感。 2010年,养父郑兴尚在外出海时,遭遇了严重的事故,导致双腿瘫痪,家庭的经济支柱一下子倒塌。 养母由于无法承受沉重的生活压力,最终选择了离开,当时,郑小淇才仅有4岁,她的世界因此在一夜之间崩塌,家庭的解体成为她最早的记忆之一。 生活依旧没有停下脚步,几年后,郑小淇的亲生父母突然找到了她,那时,亲生父母已经在城市安顿下来,拥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并希望接她回去,给予她更好的生活和教育。 面对亲生父母的突然出现,小淇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她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亲生父母,理由很简单:“爸爸很需要我。”在她看来,与养父母的深厚情感和责任感,远远超越了血缘关系。 她的这个决定,深深触动了亲生父母,原本他们是想将女儿带回家,最终变成了“资助者”,他们开始默默资助郑兴尚一家,还通过网络为他们寻求帮助,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去支持小淇所选择的家庭。 但是生活并未因此变得轻松,2016年,小淇一直依靠的奶奶因病去世,年幼的小淇和依赖她的瘫痪父亲,陷入了更加艰难的境地。 不久之后,郑兴尚的病情加重,急需手术治疗,巨额的医药费让这个家庭陷入了困境,小淇甚至开始想着卖掉自己的书包,筹集一些钱来缓解困境。 她的困境被村里的人和网络传播开来,很快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社区、政府以及社会组织纷纷伸出援手,构建了一个全社会共同支持的小淇和她父亲的网络。 民政部门送来了慰问金,并为他们办理了特困补助,公安部门也帮助解决了长期未能落户的问题,残疾人协会为郑兴尚提供了电动轮椅,使他行动更加便利。 这一切帮助,最终使郑兴尚顺利完成了手术,病情逐渐稳定,父女俩也搬进了新的房子,开始了新生活。 这份来自社会的关爱,不仅拯救了他们的生命,更让小淇重新认识了“家”的意义,她从一个受助者,转变成了一个有责任感的回报者。 从2017年开始,她开始陆续获得“阳江好人”、“广东好人”等荣誉称号,她升上中学后,成为了宿舍长,时常帮助同学,她始终怀抱感恩之心,决心将这份关爱转化为回报社会的动力。 从一个被收养的小女孩,到反哺社会的园丁,郑小淇用自己的坚守与行动,证明了那句“你养我小,我养你老”的承诺。 她的故事,是责任、感恩与爱的传承,也是在一个破碎家庭中走出来的坚强女孩,如何在社会的帮助下,重新找回了希望与力量,最终成为他人生命中的一束光。 信息来源:南方都市报——11岁女孩撑起一个家!婉拒亲生父母,独自照顾瘫痪养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