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国防部长阿西夫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强调所有阿富汗人都必须离境,不论其证件

红楼背疏影 2025-10-29 16:28:15

巴基斯坦国防部长阿西夫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强调所有阿富汗人都必须离境,不论其证件是否齐全有效。 目前巴境内有合法登记身份的阿富汗难民达140万,未登记的超过300万。 巴基斯坦并非首次实施难民遣返,但“无差别驱逐”尚属首次,外界不乏对巴政府“冷血”的指责,却忽视其曾是全球最慷慨的难民接纳国之一。 上世纪80年代苏联入侵阿富汗期间,300万阿富汗难民涌入巴基斯坦,巴方全面开放边境,即便偏远部落区也设立了难民营。 据2018年在白沙瓦的实地调研,当地民众回忆:“当时我们吃玉米饼,也会分给难民一同食用。” 安全问题是政策转向的关键诱因。巴基斯坦内政部2025年通报显示,过去三年境内60%的恐怖袭击与难民聚居区存在关联。 2024年奎达爆炸案中,袭击者藏匿于非法难民社区,凭借伪造难民证多次跨境活动。更为严峻的是,阿富汗塔利班掌权后边境管控松动,部分极端分子混杂在难民中潜入巴基斯坦,巴军在部落区清剿行动中,多次从难民帐篷中搜出武器弹药。 经济压力是更为现实的驱动因素。2024年巴基斯坦GDP增长率仅1.2%,外汇储备仅能支撑三个月进口需求。联合国数据显示,巴政府每年需为难民投入23亿美元,相当于全国教育预算的三分之一。 拉合尔出租车司机抱怨具有代表性:“我们自己的孩子上学需缴纳赞助费,难民子女却能就读免费学校,这不符合公平原则。”民生层面的不满情绪,构成了政府决策的民意基础。 国际社会的双重标准令巴方不满。2001年美国入侵阿富汗引发新的难民潮,但其接纳的阿富汗难民不足2万人。 2025年1月,美国总统特朗普提议由阿拉伯国家接收加沙难民,美国自身并未承担相应责任。 欧盟虽标榜“人道主义”,但每年向巴基斯坦提供的难民援助不足1亿美元,且附加多项人权审查条件。巴基斯坦外交部发言人称:“西方造成的难民危机,不应仅由巴基斯坦独自承担。” 此次驱逐行动亦蕴含地缘政治考量,杜兰德线作为巴阿边境争议焦点,阿富汗始终未承认这一殖民时期划定的边界。巴方发现,部分非法难民在边境地区从事农业活动,甚至参与塔利班跨境走私。 通过遣返行动,巴军可借机强化边境管控,在关键口岸修建隔离墙,切断武装分子跨境通道。2025年10月以来,巴军已在开伯尔山口部署三个装甲营,为驱逐行动提供保障。 外界存在“巴政府采取一刀切政策”的认知误区。实际行动分为三阶段推进:先开展自愿劝返,再对非法难民进行集中安置,最后实施强制驱逐。目前白沙瓦已建成5个临时拘留中心,配备医疗和食品供应设施。 140万合法难民的处置是核心难点,巴政府明确“暂时不予迁移”,这一安排显然是与国际社会协商的重要筹码——若要获得援助,国际社会需协助解决难民安置问题。 阿富汗塔利班的态度值得关注,其表面谴责巴方行动“违背人道主义”,实则已在边境设立12个临时营地。据塔利班难民事务官员透露:“返阿难民可补充劳动力,同时助力边境地区稳定,我方对此持欢迎态度。” 但阿富汗粮食自给率仅60%,短时间内涌入百万难民将加剧人道主义压力,联合国已针对冬季粮食短缺发出预警。 历史经验显示,此次难民危机早有伏笔。1947年印巴分治期间,1400万难民跨境迁移,造成数十万人死亡。当前巴基斯坦计划遣返440万难民,虽规模较小但复杂程度更高。 两者核心差异在于,当年有英国主导协调,如今西方却意图推卸责任。巴方的强硬立场,本质是对现有国际难民体系的抗议——该体系仅强调接收国义务,忽视责任划分,亟需重构。 此次行动的地区影响值得关注。短期来看,尽管巴阿两国已于10月19日达成停火协议,但边境管控压力仍未缓解;长期而言,难民问题将重塑地区格局:巴阿关系恶化可能影响中巴经济走廊安全,西方若持续缺位,极端组织或借机扩张势力。这一问题并非巴基斯坦内政,而是关乎全球安全的重要议题。 本质上,巴基斯坦的驱逐行动是“断臂求生”的无奈选择,该国以极端方式警示国际社会:难民问题不应由单一国家承担,西方需为自身干涉行为承担责任。 指责巴方“冷血”者应考量:若本国需承载占人口2%的难民,同时应对恐怖袭击与经济衰退,政策选择将同样艰难。这并非一道选择题,而是关乎国家生存的必答题。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72
红楼背疏影

红楼背疏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