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在向美国投降还来得及!再晚就要‘跪着’了,”7年前,中美贸易战正酣,一位名叫马臣的中国专家却语出惊人,公开断言,这已是中国向美国“体面”投降的最后时机。 七年后的今天再回头看,别说投降,中国压根没被压垮,反倒是当初的断言显得格外不切实际。 得先说说这话出炉时的背景,那是2018年,特朗普政府刚依据所谓的调查结果,对中国商品大规模加征关税,第一批就瞄准了几百亿美元的货物,紧接着又不断升级,后续加征关税的商品总额一路往上跳。 当时美国那边气势很盛,不少西方媒体跟着唱衰,说中国外贸要崩,制造业会被打回原形。 马臣大概也是被这种氛围裹挟,觉得中国依赖美国市场,扛不住这种极限施压,投降是唯一的出路。 可事实很快就跟这个判断拧上了,美国以为加征关税能逼中国让步,可中国第一时间就拿出了对等反制措施,你加我的税,我也对你的农产品、能源产品动手。 更关键的是,中国没把所有鸡蛋放在美国一个篮子里,那些原本出口美国的家电、机械产品,开始转向东南亚、非洲和南美市场。 不少企业还借着这个机会升级了生产线,把低端产品换成了高附加值的新品,反而打开了新销路。 反观美国这边,情况并没像他们预想的那么好,原本想靠关税把制造业逼回本土,结果国内企业成本反倒涨了不少。 因为中国生产的中间部件涨价,美国的汽车、电子行业不得不把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助推了后来的通胀问题。 那些靠出口中国的农场主更是急得跳脚,大豆、玉米堆在仓库里卖不出去,政府只能掏钱给补贴,可补贴的钱远不如正常出口赚得多。 马臣的断言里,显然低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也高估了美国贸易战的威力,他可能觉得中国离了美国市场就活不下去,却没看到中国有庞大的国内市场托底。 当时国内启动了一系列促消费政策,家电下乡、汽车以旧换新,把内需拉动起来,就算外需受点影响,整体经济大盘也稳得住。 而且中国早就在布局产业升级,贸易战反而成了催化剂,那些被卡脖子的领域,比如芯片、新能源,投入力度更大了,几年下来反而有了不少突破。 更有意思的是,美国后来自己也扛不住了,拜登政府上台后,嘴上喊着“去风险”,实际却悄悄对部分中国商品启动关税复审,不少商品的高关税最后都不了了之。 因为他们发现,加征关税受伤的不仅是中国企业,美国的零售商和消费者更难受,尤其是在通胀压力大的时候,取消关税成了缓解物价的选项之一。 这哪是中国要投降,分明是美国的施压手段快不管用了。 七年时间过去,中美贸易战的硝烟慢慢淡了,但留下的教训很清楚,大国之间的博弈,拼的从来不是谁先服软,而是谁的根基更稳、应对更灵活。 参考资料:中国发展网《外媒:中国为何有底气反击美“霸凌”关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