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回,美国自己人开炮了!研究中国二十多年的前五角大楼智囊卡尔弗,直接戳破政客编的

地缘历史 2025-10-29 19:14:56

这回,美国自己人开炮了!研究中国二十多年的前五角大楼智囊卡尔弗,直接戳破政客编的“战争剧本”,一句话让华盛顿神经绷到断:真打起来,美国本土也保不住!   这不是哪个“亲中分子”的唱反调,而是美国军政系统里,最熟中国底牌的那一拨人自己说出来的。   卡尔弗在刚结束的布鲁金斯学会会议上几乎是拍着桌子告诉全场:中国不会轻易动武,因为它压根不想打;但如果真被逼到那一步,战场就绝不只在台海。   他这番话,比导弹还炸得快。尤其是那句“美国本土跑不了”,让不少政客面色发白。   一周内,福克斯新闻、CNN连着三档节目讨论“是不是该让卡尔弗闭嘴”,参议院甚至有人公开质疑他“是不是成了中国的代言人”。   但问题在于,他说的内容,没人能反驳。   在美国政坛一边倒炒作“中国将在2027年攻台”的背景下,卡尔弗的出现,像是往一锅滚烫的油里泼了冷水。   他直接指出,这种“时间表”是人为制造的威胁论,目的并不复杂,给军方要钱找理由,给盟友施压找借口。   可惜的是,这种操作看似高明,实则自毁长城。因为它完全误读了中国的战略本质。   中国从来就不把统一台湾当成“战争机会”,而是当成必须避免的风险。它想要的是和平统一的现实路径,而不是热战边缘的赌博筹码。   卡尔弗说得明白,中国对台政策的核心从未改变:政治优先,经济推动,军事保底。   打仗不是目的,只是最后一道保险。如果不是被逼无奈,它不会轻易动用。   这种战略耐心,美国政界根本听不进去。   他们更愿意相信“狼来了”,因为那样更容易推动军费法案,更容易把战舰开去西太平洋,然后对国内说:“看,我们在保卫自由。”   可问题是,现实不配合剧本。过去十年里,中国在台海周边的军事演训,几乎都精准控制在“威慑而不越界”的尺度内。   哪怕是在2025年佩洛西再次窜访台湾后,解放军也只是通过经济制裁和区域封锁回应,照样没有开第一枪。   卡尔弗在会上用1962年中印冲突、1979年中越战争,还有1996年台海危机的案例反复强调:中国的军事行动从来都是“点到为止”。   它只打回应仗,从不打冒险仗。只要不触红线,哪怕对方再挑衅,它也能忍。可现在的问题是,美国越来越像是在逼中国踩红线。   2024年,美国向台军出售“海马斯”火箭系统,2025年又在台北设立所谓“顾问团办公室”,这些行为在中国眼里,已经越来越接近不可接受的边缘。   卡尔弗明确提出四条红线:台湾宣布独立,美国承诺保卫台湾,美军进驻台湾,台湾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只要任意一条被触发,解放军就可能立刻采取行动。   但最让美国政界不安的,还不是他的战略分析,而是他的警告:真打起来,美国不仅挡不住,甚至保不住自己。   他详细列出了中国当前的打击能力:东风-26导弹覆盖关岛,东风-41直指美国本土,轰-6K携带高超音速导弹能在15分钟内打到洛杉矶。   美国在亚太的83个军事基地中,有61个在解放军导弹射程内,而目前的反导系统,最多只能拦住17%的来袭。   这还只是动能打击。更具颠覆性的,是配合而来的网络战与太空战。卡尔弗指出,中国已有能力在冲突初期就瘫痪美国的卫星导航、电网系统、通讯节点。   结果就是,一旦冲突爆发,不是某个航母编队出事,而是整个美国社会“断电、断网、断生活”。   2024年中美贸易额高达7800亿美元,一旦冲突升级,美国西海岸港口将立刻陷入瘫痪。   卡尔弗预测,最多三天,港口就会积压200万个集装箱,油价暴涨、物价飞升、股市大跳水。那不是“别人的战争”,而是美国人自己的灾难。   这番话之所以有分量,不只是因为他说得吓人,而是因为他说得真实。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基于过往20多年对中国军政战略的研究和演绎。   可华盛顿的反应却极其分裂。鹰派议员格雷厄姆直接指责卡尔弗“被中国导弹绑架”,说他“在帮中国吓唬美国人”。   而兰德公司、国际危机组织等理性派却反而站出来力挺,称他的发言是“美国战略界需要的清醒剂”。   更让人尴尬的是,卡尔弗揭开的,不只是对中国的误判,也让人看清了美国军工体系的老态龙钟。   2025年,美军现役航母只有9艘,其中一半处于维修状态。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因故障频发,被戏称为“海上棺材”。   这哪是什么“全球最强军队”,分明是在吃老本。   而对台政策更是双标到极点。美国一边声称“保护台湾”,一边却默许台军将购买的美制武器“去功能化”,防止其真正具备攻击能力。   结果就是,台海局势越来越紧,美国政界却在制造“不会真的打”的幻觉。   卡尔弗最后一句话如钉子钉进木板,中美对抗的代价,谁都扛不起。   他提醒政界,美国该放下冷战思维,认真理解中国对“核心利益”的零妥协态度。   不是因为中国“好战”,而是因为它认定:一旦底线被踩,打也得打。

0 阅读:1
地缘历史

地缘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