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高官:沙俄占中国的不妨卖给中国。近年来,俄罗斯一直喊着“向东看”的口号,试图开

未央秘史 2025-10-29 21:49:02

俄高官:沙俄占中国的不妨卖给中国。近年来,俄罗斯一直喊着“向东看”的口号,试图开发广袤的远东地区,但效果却一直不太理想。 远东的家底其实相当厚实,过去十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20万亿卢布,人均投资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2014到2022年固定资本投资增长99%,是全国的2.6倍,矿产开发和建筑业增速更是全国的3.3倍,2024年和中国的贸易额就有1.9万亿卢布,短短五年增长了近2.5倍。 但光鲜数据下全是硬伤,这么大的地盘只住着780万人,占俄罗斯总人口的5%都不到,2018到2024年常住人口还减少了3.56%,劳动年龄人口一个劲往欧洲部分跑,要完成发展目标,2025年前得新增50万人,其中80%还得是高技能专家,这简直是难如登天。 没人干活,再好的规划也只是纸上谈兵,总不能让剩下的老人孩子去刨冻土、开矿山吧,更让人头疼的是远东的经济结构,完全陷在“资源陷阱”里拔不出来。 投资基本都砸在油气、矿产和交通物流上,产业单一到过分依赖中国市场,占全国40.6%的国土面积,只贡献了5.4%的GDP。 阿穆尔州算是远东的投资领头羊,近五年吸引了2.4万亿卢布投资,靠的还是天然气加工厂、化工综合体这些资源项目,虽然建了51个投资项目,创造了1.2万个工作岗位,但能带动的产业链太短,没法形成良性循环。 反观中国企业,早就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华信集团在滨海边疆区建的现代农业产业合作区,累计投资1亿美元,102万亩耕地的大豆、玉米单产连年排当地第一,还提供了乌苏里斯克市80%的猪肉供应。 可即便如此,企业还是愁得慌——俄罗斯的小麦每吨最便宜才1000元,玉米800元,比国内便宜一大半,可因为进口配额不确定,种出来的粮食运不回中国,当地市场又消化不了,只能眼睁睁赔钱。 政策上的条条框框更是把合作之路堵得半通不通,俄罗斯嘴上喊着欢迎外资,却在能源、采矿这些关键领域设了严苛的准入壁垒,中资央企想涉足战略矿产类企业,持股比例都不能超过25%减1股,石油天然气勘探开采要么得俄方控股,要么只能当少数股东。 农业领域看似开放,可外资不能直接持有农用地,想搞大型种植养殖还得过地方审批、环境评估等一系列关卡。 黑龙江省的马铃薯2020年起就被限制对俄出口,直到2024年才通过试点恢复出口,光破解检疫壁垒就花了四年时间。 一边盼着中国资本和技术进来,一边又在门口摆上一堆限制,就像请客吃饭却不让客人动筷子,这样的合作怎么能顺畅。 基础设施和民生短板更是拖后腿的关键,远东的物价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2%,2024年平均月薪9.4万卢布虽然略高,但仍有11.6%的居民收入低于最低生活标准,住房条件改善缓慢,这样的生活环境既留不住本地人,也吸引不来外地人。 交通物流更是老大难,虽然正在推进扎林达-漠河跨境铁路桥,想把运输路线缩短近2000公里,但至今仍在磋商阶段。 符拉迪沃斯托克“五一”港的大型集装箱码头2022年就规划建设,投资31亿卢布,要到2025年才能建成,此前港口过货量低得可怜,就算有资源也难以及时运出去。 北极运输走廊2024年货运量达3790万吨,可这只是“冰上丝绸之路”的一个节点,整个远东的物流网络远没形成规模,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企业自然不愿来扎根。 俄罗斯计划未来十年给远东和北极地区新增600多个城市发展与民生项目,需要40到50万亿卢布的固定资产投资,这么庞大的资金缺口单靠自己根本填不上。 而中国连续15年是俄罗斯最大贸易伙伴,2024年双边贸易额达2448.1亿美元,已有65个中资项目落地远东,总投资超1万亿卢布,不管是资金、技术还是劳动力,都是远东开发最需要的力量。 反观俄罗斯自己,既缺足够的人力去开垦荒地、建设城市,又缺足够的资金去完善基础设施,更缺能把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的产业能力,远东开发就像推着一辆缺轮子的大车,怎么使劲都走不快。 在这种情况下,“把沙俄占中国的土地卖给中国”的提议,看似大胆实则戳中了要害。 中国对边境地区发展和资源合作有强烈需求,而俄罗斯急需资金、人力和技术盘活远东,这笔交易一旦成行,俄罗斯能瞬间获得巨额资金,解决开发的资金难题,中国则能获得土地资源和发展空间,还能带动边境贸易和产业升级。 更重要的是,中国企业的基建能力和农业技术能快速改变远东的落后面貌,就像华信合作区那样,只要给足政策空间,就能把荒地变成良田,创造大量就业岗位,让远东从“沉睡的巨人”变成真正的经济引擎。 俄罗斯一直想让远东成为欧亚大陆合作新枢纽,可光靠自己的力量,就算到2036年也未必能实现目标,而借助中国的力量,或许能让这个目标提前几十年达成,这样的双赢局面,远比抱着闲置的土地硬撑要实在得多。

0 阅读:1
未央秘史

未央秘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