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们怎么过滤水的? 早年间村口挑水的汉子,总爱往木桶里丢几块烧透的硬炭,晃着晃着,浑浊的河水就清亮了大半。古人对付脏水的办法,藏在柴米油盐的日常里,更藏在代代相传的生存智慧中。 五千多年前的良渚人,已经懂得给水源 “筛杂质”,考古学家在吴家埠遗址发现过一套陶制过滤器,三件套的组合里,过滤钵底部布满细孔,倒进去的浑水顺着小孔流进下层容器,渣滓全被截在钵里,有的容器还带隔档,能实现二次过滤。到了汉代,南越王宫的水井里,先民早已铺好沙子和煤渣,让地下水慢慢渗过这些天然介质,把泥土杂质留在外面。 对付黄河沿岸的浑浊河水,古人有更巧妙的办法。把明矾敲碎丢进水里,搅拌几下,水面就会浮起絮状的 “小绒球”,泥沙、虫卵全被这些绒球裹着沉到水底。 这种方法在宋代就很普及,赵希鹄在书中特意叮嘱,没经明矾澄清的水不能喝,连 18 世纪的西班牙教士都惊叹这是 “西方不知道的自然秘密”。除了明矾,艾草、菖蒲也能当 “净水帮手”,捆成束放进陶罐,植物纤维能粘住杂质,自带的清香还能减少水味。 喝茶讲究的古人,连滤水都做出了精致器具。陆羽在《茶经》里记载的漉水囊,用生铜铸成,直径五寸的圆形容器配着短柄,里面缝上两层细绢布,水倒进去,绢布能滤掉细小的尘埃,保证茶汤清亮。 民间则更务实,找个木桶钻些小孔,从下往上铺碎石、粗砂、细砂,最上面盖层木炭,浑浊的水渗过这层层“关卡”,出来就变得清冽。南方水乡的人还会用竹子做滤管,里面塞满芦苇花,靠纤维过滤杂质,简单又好用。 规模大些的村落,早就有了 “自来水厂” 的雏形。浙江永嘉的山村遗址里,明朝晚期的净水系统至今清晰可见:700 多米外的山泉水通过陶管引来,先流进铺着碎石瓦砾的沉淀池,大块杂质被拦下,再进入铺着 30 厘米厚木炭的吸附池,异味和小颗粒全被炭孔吸走。而在城里,水井维护有 “渫、甃、幂” 三法,春天定期淘井清污泥,用砖石加固井壁防渗水,井口加盖上锁防杂物落入,一套流程下来,井水才能放心喝。 古人甚至懂得用植物滤水的道理,祭祀时用的苞茅捆成束,能滤掉酒里的渣滓,这方法后来也用到水里,因为细密的植物纤维像天然滤网,把杂质稳稳拦住。烧炭时更是有讲究,《天工开物》里说 “火候过则烬”,必须掌握好温度,才能烧出孔隙多、吸附强的硬炭,这种炭丢进水里,正如古书记载 “能吸取秽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