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了 7 年,不许中国新建使馆,英首相继续头铁,中方准备算总账了! 就在近日,英国首相斯塔默对着媒体公开放话。他说 “不会因外界施压,就批准该项目”,还特意拔高了调门,强调 “英国不会被吓倒”。 这话里的 “项目”,说的就是中国在英国伦敦新建大使馆的事儿。 别以为这是刚冒出来的矛盾,从最初提出规划到现在,这事儿已经被英国方面拖了整整 7 年。 如今斯塔默不仅没想着解决问题,反而把最终决定推到了今年 12 月份,这态度明摆着就是 “故意卡壳”。 其实中国要在英国建新房管,早就是板上钉钉的事儿。 早些年双方就谈妥了相关细节,选定的地块在伦敦的九榆树区,规划里不仅有使馆办公区,还有方便中国公民办事的签证中心、文化交流空间。 按照最初的时间表,这使馆早就该投入使用了 —— 毕竟随着中英之间经贸、人员往来越来越多,老使馆的空间早就不够用,光是每年处理中国游客的签证申请,就得排好几个月的队。 可谁能想到,英国这边一茬接一茬地出幺蛾子,先是以 “环保评估” 为由搁置,后来又扯出 “安全审查”,一晃 7 年过去,工地还是一片空地。 要说英国为啥这么 “头铁”,根子还在美国身上。这几年美国一直在拉拢盟友搞 “对华围堵”,从芯片到新能源,处处想给中国下绊子。 英国作为美国的 “铁杆小弟”,自然想表忠心。在他们看来,卡着中国使馆不批,既能向美国递投名状,又能把这事儿当成跟中国讨价还价的筹码。 可他们忘了,外交事务讲究的是 “对等尊重”,你跟中国玩 “拖延术”,最后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要是因为使馆的事儿把双边关系搞僵了,这些企业第一个得哭 —— 毕竟中国市场上,等着抢生意的德国汽车、法国红酒多的是,英国一旦掉队,想再补回来可就难了。 还有旅游和人员往来,这损失更是肉眼可见。 在疫情前,每年去英国旅游的中国游客能有 60 多万人,平均每个人在英国要花 2 万多英镑,不管是伦敦的大英博物馆,还是爱丁堡的城堡,中国游客都是消费主力。 可因为使馆签证中心跟不上,现在中国游客去英国办签证,不仅要跑到伦敦老使馆,还得提前 3 个月预约,光排队就得耗大半天。 去年中国游客去欧洲的总人数恢复到了疫情前的 80%,可去英国的还不到 50%,英国旅游行业估计少赚了至少 30 亿英镑。 这账算下来,英国卡着使馆不批,其实是在跟自己的钱包过不去。 面对英国这 7 年的 “耍赖”,中方这次是真的没惯着。 中国外交部早就就这事儿发出了警告,明明白白指出英方 “失信失德、毫无契约精神”,还敦促他们尽快兑现承诺,否则 “要承担一切后果”。 这话可不是吓唬人,中方要是真 “算总账”,办法可不少。 比如在经贸合作上,之前英国一直想加入中国牵头的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还想让中国企业参与英国的高铁 2 号项目,要是英方继续拖,这些合作大概率得凉。 还有在国际场合,英国这几年一直想在联合国、G20 里刷存在感,要是中方不再支持他们在气候议题、难民援助上的提案,英国的国际影响力只会越来越弱。 要是斯塔默还执迷不悟,继续 “头铁” 下去,等到 12 月份,恐怕面对的就不是 “推迟决定” 那么轻松了。
